【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台灣長程步道的想望

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是千里步道協會主持的《國家綠道》計畫的一環,正式名稱為「樟之細路國家級綠道」。路線大致沿著以客家聚落為主的臺三線公路,縱向串聯舊有的古道,並結合現今仍在使用的農路、小徑和郊山步道,歷經近50次探訪,一點一滴建構出一條全長400公里的長程步道。


【樟之細路

若以字義來解析「樟之細路」,「樟」字代表「樟腦」,「細路」就是客家話的小路;英文名稱中的「Raknus」是泰雅族語樟樹的意思,「Selu」就是客語「細路」的發音。

樟之細路的命名很有意境,一語道盡臺三線過去盛產樟腦的榮史。現今大家熟知的臺三線公路,在鄭成功至康熙時期稱為「土牛番界」,是漢人與原住民彼此互不侵犯的界線;到了日治時代,為搶奪珍貴的樟腦資源,日本總督府擴大自劉銘傳設下的隘勇線,並以此為補給據點,展開一場樟腦戰爭。

圖片資料提供:千里步道協會


在當時,台灣最大出口品有三樣:蔗糖茶葉樟腦,產線大多分佈於臺三線一帶,其中樟腦的出口量之多甚至躍居世界第一。現代人對樟腦的印象似乎只有樟腦丸,但其實它的重要性,在當時就如同現今的石油,是底片、香料、火藥、防腐劑等製品的原物料。

客家聚落的居民為了將產物運輸到渡口,慢慢開始建設多條步道(也就是現今的古道),好讓物資能透過水路北上,然後經由大稻埕碼頭出口至世界各地。只是二戰後全球進入石化時代,石油成為炙手可熱的黑金,曾經的樟腦王國就這樣淡出世界舞台。

臺三線承載了一段與國際接軌的豐厚歷史,也孕育了富饒的在地客家文化。在快速公路崛起後,這條蜿蜒曲折的內山公路保留了純樸的農家生活,成為台灣一處難得的人文風景。



2018年春節之前,在寒流襲台大家冷到不想離開棉被的2月5號清早,我和呆呆偕同攝影師朋友Dennis丹丹,從新竹關西老街的東安古橋出發,一路徒步向南走到苗栗獅潭鄉的義民廟,試圖完成中段全長100公里的徒步首航。


為何而走?】

走過一條漫長的PCT太平洋屋脊步道後,在行進的過程中,漸漸理解到雙腳是一種轉化維度的工具,它將原本陌生的地理名詞,翻譯成獨具個人意義的回憶章節,每每困頓、疑惑、徬徨之時,就能將這些資料從檔案櫃開啟,重新踱入步道細細品味風的味道和樹葉的聲音。

走一週、兩週或十公里、二十公里,和走一百公里、一個月時間的感官啟發絕對不一樣。長距離的小徑徒步經驗是否能夠在台灣(我們的故鄉)重新複製?我不曉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體會絕對無法藉由高速奔馳的交通工具獲得。

徒步旅行,不只有更多時間感受大自然對身心的啓迪,更重要的是,透過行走的緩慢節奏,去深刻體會在地的人文風情。越來越多年輕人走上長距離步道的旅途,或許可以從中解讀一個訊息:人們已經開始從高度的競爭,轉投向距離的探索。這是這個世代的需求,去理解腳下的土地,去尋求與「根」的聯結。


【步道路線資訊

路線:北起桃園的大溪、龍潭,新竹的關西、竹東、北埔、峨眉,苗栗的頭份、三灣、頭屋、獅潭、大湖、卓蘭,最後延伸到台中的東勢、石崗。

距離:主線加支線約400公里。


沿途風景












撰文:楊世泰
攝影:高偉翔(Dennis Kao Photography)、楊世泰、戴翊庭


【影像記錄



【CREDIT】

版權所有:Dennis Kao Photography
攝影、空拍、剪接、後製:Dennis Kao Photography
片頭文字設計:呆呆
片頭客家山歌:郝爸爸
旁白1:羅屋書院 羅仕龍
旁白2:油點草自然農坊 陳紹忠



系列文章

【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台灣長程步道的想望
【樟之細路】百里徒步初日:關西老街→燒炭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