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跨年露營—帳篷之王 Hilleberg Nallo 2 隧道帳初體驗



帳篷是一個很神奇的小空間,既沒有水泥牆的堅固,也沒有像在家裡臥室一樣的寬敞空間,但是每每在荒郊野外,躲進由薄薄一層外帳與營柱建構起來的迷你城堡,心裡就會莫名地得到可靠的安全感。就像人類會自動靠近溫暖的營火一樣,光和熱的照護能夠撫慰心裡的不安,單單看著火焰燃燒,聽著木柴發出劈哩啪啦的聲響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滿足。


但是那晚的風特別大,無法隨意生火,據氣象報告是十級的強風,帳篷裡可以感受到一股氣勢凌人的壓迫感從四面八方襲捲而來,冷風不斷打在帳篷發出吵雜的聲音,可以想見晚上並不會太好入眠。


↑因為太冷,沒有走出帳篷的勇氣,在帳篷的前庭就解決掉當天的晚餐。

↑當晚天黑前糟糕的天氣。

我們在2015年的最後一天走到山上這塊熟悉的祕密基地,一群朋友捨棄千篇一律的煙火秀和老掉牙的晚會直播,以為能夠在倒數的那刻看著星星,一起笑著迎接新年,卻因為強風和低溫而窩囊地躲在睡袋裡。

「外面的風太大了。」

「外面的雲太多了。」

用了好多藉口就是不肯離開溫暖的帳篷。最後那幾秒,六個人分別在三頂帳篷裡,此起彼落地胡亂倒數,大喊新年快樂之後又繼續試著讓自己快點入睡,心裡有一種「到底為了什麼上山啊?」的感慨...。


↑冷到臉都歪掉啦!

很慶幸這次帶上山的是有「帳篷之王」稱號的Hilleberg,Nallo 2堅固的構造和絕佳的防風性能,不愧是出產自北歐瑞典的帳篷品牌,而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四季帳在山上露營,跟以前使用輕薄的三季帳相比,在強度跟設計上的思維確實有許多不同之處。

而且日本人非常非常喜歡使用Hilleberg當作露營帳,常在日文戶外雜誌看到Hilleberg的身影,這股風潮也很早就吹入台灣,搶眼的紅色天幕和帳篷在營區裡的辨識度非常高!

感謝台南的OUTDOOR MAN舉辦的戶外用品體驗活動,居然可以把這麼高貴的帳篷出借使用,而不是搭在店裡面進去晃兩圈而已。這麼特別的行銷方式還是第一次見到,而他們也成功辦到了,因為用完這個帳篷我就想要直接下單啦!

● 先看看原廠的組裝影片:


其實我第一次組裝的時候根本沒有看過任何說明就搭起來了,這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戶外裝備應該具備的條件—「簡單」,不用透過複雜的學習就能上手。

與一般使用交叉營柱的登山帳不同,必須至少用上12根營釘才能穩固地搭在地上,屬於Non-Freestanding Tent(非自立帳),因此如果是在堅硬的地面就必須找好固定營釘的點位,但這頂帳篷原本就是設定使用於野外,這一點並不太需要煩惱;而且就是因為這麼多固定點,才能讓這頂帳篷於強風之中穩如泰山,不受動搖。


跟大部份的隧道帳一樣,內外帳使用快扣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設計也提供幾個活用技巧:

1. 節省不少搭帳的時間,在強風暴雨的惡劣環境可以快速搭建完成然後趕快躲進帳篷。
2. 搭好外帳之後,可以從內部將內帳拆下,先完成需要作業空間較大的炊事再把內帳掛回去,可以避免湯湯水水不慎打翻會髒了內帳的睡墊、睡袋。
3. 可以只攜帶外帳,減輕背包重量和體積,當然必須是在氣候環境較好的狀況下。



外帳前庭的上開口可以獨立開啓,再把內帳尾端的三角形通風口打開,如此設計的優點是:

1. 兩邊的空氣對流可以避免內部反潮,因為內帳除了不像一般帳篷以紗網為主,而是全數使用不透風的輕量營帳布,自然內部的通風性就沒有那麼三季帳那麼優秀,但抗風性也因此格外地好。(國外官網可以另外購買紗網版的內帳,可做三季使用。)

2. 此外,流通的空氣由頭部上方至腳下的風口出去,不會有像紗網內帳那樣,總是覺得有冷風跑進來的感覺。

↑不過內帳門口的設計非常貼心,採用雙層設計,可以單獨拉開不通風的營帳布,只留下通風的紗網。從照片可以看出門片是雙層設計。


↑全開式的外帳門片。

↑帳篷尾端的燕尾開口大有玄機。

↑官方的介紹圖可以看到尾端往上翻折,製造更多空氣流通的空間。

↑除了紅色跟砂色之外,也有沈穩的綠色可以挑選。

但最令我驚訝的是,有這麼多設計巧思跟獨特構造跟零件的Hilleberg四季帳篷,整體重量竟然只有2.4公斤。

不得不佩服Hilleberg的高品質用料,使用防水、耐寒、抗撕裂的kerlon 1200布料和9mm的DAC營柱,並附帶多達16跟營釘跟粗勇的3mm營繩,重量的表現跟我第一頂登山帳一模一樣,但強度跟設計細節卻是天差地別!

當然,這跟許多低於兩公斤的登山自立帳在重量上完全不能相比,但要想想看,這是可以使用於極地的強悍四季帳,不是嬌滴滴的輕量帳可以相比擬的。

● 原廠測試影片:


Hilleberg可以抵抗時速112公里的強風,從各個方向吹過去帳篷都穩固地不動如山。依照台灣慣用的蒲氏風力級數,風速每小時112公里是被定義為「狂風」的11級陣風(風速每小時103~117公里),而當天的氣象報告指出山上的風力是10級(風速每小時89~102公里),連走路都走不穩的「暴風」。


不過這款帳篷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內帳空間跟高度的不足。與平常用的Big Agnes Copper Spur UL2相比,Nallo 2的內部天花板太低,以我們亞洲人身材都覺得狹窄的話,人高馬大的歐洲人在帳篷裡應該覺得更難舒展手腳。



Hilleberg Nallo 2的內部空間,最高點是118公分,實際可用高度是100公分,但使用上卻比Big Agnes的107公分還要覺得壓迫、狹窄。原因大概是隧道帳尾端的角度過低,因此讓兩個人的活動空間只侷限在門口附近,與主流Dome Tent圓滾滾的天花板相比仍有其不足之處。但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加強抗風性,所以,有一好沒兩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這是Big Agnes Copper Spur UL2的帳蓬數據。

從數據來看Spur UL2乍看與Nallo 2不相上下,但實際的經驗還是告訴我,Spur UL2的內部空間使用佔了上風,但是Nallo 2有一個相較寬敞許多的共用前庭,因此只能說各有優缺。就像我們看一個人一樣,不能只看他的缺點,而是要懂得欣賞他的優點。


↑另有Nallo 2 GT版,開口改為側邊,多一根營柱延伸了前庭空間,使用空間更加寬敞,重量約2.8公斤。


*****



這次上山的三頂帳篷,剛好是三個設計取向完全不同的款式
● 瑞典 Hilleberg Nallo 2(四季登山帳)
● 美國 Poler Stuff The Two Man Tent (露營帳)
● 日本 Locus Gear Hapi Sil 2(輕量帳)


↑前一次來這個營地也是使用POLER的迷彩帳篷。

↑來自日本的Locus Gear輕量帳篷,內部使用兩根原廠的碳纖維登山杖當作營柱,外帳480克,內帳470克,總重不到一公斤。

↑紅色的Nallo 2跟最近使用率很高的Mystery Ranch Big Mountain 跟 Glacier 兩款背包,紅得顯眼!


跟昨天的狂風怒吼相比,一早醒來能夠看到日出、曬到太陽實在有一掃陰霾的痛快!2016的第一天,雖然沒有幸運地遇到降雪,但有如此好的開始的確是個好兆頭!

↑扛冰箱上山做韓式海鮮煎餅,而且還是現打的麵糊!

↑兩款Yamatomichi的輕量背包。

↑Granite Gear的輕量背包


*****

好天氣,離開營地後又加碼去了一趟小奇萊散散步!


最後,與前一個跨年一樣,在下山的路上用絕美的夕陽美景作為Endi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