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 / 野營 ─ 爬山之外的小樂趣


第一次真正的登山露營是在2012年8月的加羅湖,那是一次驚悚又美妙的經驗,也是第一次體驗到戶外野營渡夜的樂趣。費時費力辛苦地將帳篷與食物、鍋具背到山上的營地,寒風之中迅速卸裝,點亮溫暖的營燈並搭好帳篷,就地使用一旁的池水煮了熱湯暖身,並在山上奢侈地吃到熱騰騰的白米飯配炒肉青菜。

那天初二沒有月亮,億萬計的星光匯成一道銀河。體驗過這種利用有限資源所獲得的滿足,很難不對露營產生更大的需求和想像。



↑ 天亮後才看清楚營地全貌

不過登山露營非常考驗體力,帳棚、睡墊、睡袋、保暖衣物加上炊具、食物...,這些裝備背到高山不僅累人,而且常常會受限於環境及現場的資源而必須忍受許多不方便。如果可以開車到野外近郊,花一點點力氣和時間就可以體驗露營的樂趣,就一直是我從事登山活動之外,一直想要參與的事情。

只是在台北生活忙碌,加上裝備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少一部代步的車(好的以上都是藉口,卻也是殘酷的事實),使得這項計畫一直往後推延。不過做任何計畫如果沒有設下一個時間點就永遠只能置身事外,無法身在其中,紙上談兵就只能讓「想做」的事情僅只於此。

搬回老家彰化後,馬上買了一顆帳棚,是Mountain Harewear 的Drifter 2雙人三季帳。



重量約2.3kg不算非常輕量(Big Agnes Fly Creek UL2雙人帳只有1.19kg,只是這輕量化的一公斤要多付一萬塊錢台幣),但使用DAC系統超輕量、高強度的營柱,只要兩根就可以撐起來的自立帳,一個人也可以很快速地搭好自己的小天地。價位低,入手價不到$5000,很適合登山露營入門使用。只是這頂帳篷台灣沒進口,想要購買的人可以參考差不多同級Marmot Limelight 2P,或是Ferino Chaos 2雙人帳。

至於購買帳棚實際要考慮的點有幾項:

1. 重量

一般雙人帳都落在2.1~2.5kg之間,如果這頂帳篷有打算背上山,超過這個限度的實在不推薦購買。但如果只買來放在車上開到營區使用,可以完全不考慮重量。

2. 三季帳還是四季帳

四季帳可以應付更嚴苛的氣候,像是雪地和強風寒冷的地方,但以台灣的環境因素考量,三季帳其實就夠用了,而且使用四季帳就必須犧牲一點重量(用料更多,重量就更重,四季帳一般會比三季帳重個10~20%)。

3. 單門還是雙門

有些帳棚看起來很美,但只有一個出入口,雖然節省了一點用料的重量(拉鍊、布)但如果晚上尿尿都要吵醒室友跨過他才能出帳....,有經驗的人一定會推薦你使用雙門帳棚。

4. 自立帳

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可以不用透過營釘、營繩,組裝後就能自行站力的帳篷就叫「自立帳」(Free Standing)。想像一下在營區或是山上,強風陣陣或是陰雨綿綿,誰有時間在那邊拉繩打釘?營柱扣一扣就可以直挺站立的帳篷可以節省非常多時間。而且自立帳如果遇到無法打釘的木板或是水泥地照樣可以使用,非自立帳會直接糗掉。

※以上四個要點是我在購買帳棚時歸納出來的心得,請視個人使用習慣斟酌參考。


有了最基本的帳棚,還需要一點基本最低限度的裝備才能完成第一次露營,參考如下:

1. 地布

防水防潮的簡易地布,鋪在帳篷搭設的地點,四角上釘後再於上方搭帳,可以多一層對帳蓬底部的保護,也可以削減夜裡會從地底直逼上來脊椎的寒意。我使用的是最輕量簡便的犀牛牌二人地布。尺寸大概等於雙人帳的底部,輕巧好攜帶,如果不搭帳也可以鋪在地上躺著看星星。


 2. 睡墊

帳蓬底部只是一片輕薄的布,想要睡得舒服並隔絕地上傳來的寒意,睡墊是必備品。目前我是使用單人用登山睡墊,輕巧好攜帶,只要用幫浦就可以迅速充氣完成。不建議用嘴吹的睡墊,是因為吹進去的空氣帶有水氣,內部受潮會有發霉的可能,將因此減低使用壽命。有的睡墊內層還會鋪上一層化纖絨,可以增加保暖度,但體積跟重量也會跟著增加。個人是覺得還不如多穿一件羽絨衣就夠了。至於枕頭可有可無,可以將睡覺穿不到的衣物裝在防水袋裡充當即可,或是買顆輕量化的充氣枕,頂多100g重量。


↑ 這是我使用的Klymit牌Static V睡墊,美國品牌台灣製造。含手壓幫浦重量514克,缺點是空氣很難全部排出,收納起來會佔一點空間;優點則是V字型的設計,睡起來比直式的Exped睡墊舒服很多。


EXPED AirMat Basic UL 7.5 M 重量只有350克


↑ 加一顆Mini Bump也只要多45克,但Exped就是難睡了一點...


↑雙人帳裡頭放兩個睡墊剛剛好,但如果是純露營族推薦使用這種拼接式的睡墊,至少中間不會有個空空的地方,翻身也不會掉到帳蓬底部,而且還附枕頭,睡起來舒服很多。

至於RV族如果開心,連席夢思都可以搬過去。


 3. 睡袋

分成化纖睡袋跟羽絨睡袋。簡單來說,化纖睡袋比較重,保暖性也較差,但是可以水洗好保養,價格較低。羽絨睡袋更輕、更保暖,但是很難保養,價格也貴很多。由於我還有登山的需求,自然會選擇羽絨睡袋。但如果是RV族你要帶棉被去蓋都可以。


↑ 睡袋我使用從日本帶回來的 mont-bell U.L.SPIRAL DOWN HUGGER #3,800 fill高級鵝絨,重量570g(比我原本使用的台製羽絨睡袋還輕了400g),舒適溫度0度,極限溫度-10度。斜紋式隔間比起一般平行隔間,更可以減少羽絨跑位。彈性深縮,在睡袋除了大字型不能之外應該甚麼姿勢都可以,良好的包覆性還可涵蓋到頭部。日幣¥22,800折台幣只要$6,800,台灣的定價則是$13,500....


 4. 椅子

露營的時候來一張椅子絕對會讓舒適度提升不少。除了炊煮的時候比較方便,休息、看風景、聊天、吃東西都比坐在地上好。但最好可以有兩種不同深度的椅子,淺一點的小凳子拿來煮東西,肚子折下去的角度比較剛好不會腰痠;再一頂可以躺臥靠頭的椅子拿來休息放空就更理想。

↑ 這是我目前使用的椅子,LOGOS ヒーリング花蝴蝶兩段椅,便宜好用,3.6kg很有份量,但反正一般登山不會帶,一把穩固的椅子會比輕量的椅子來得舒適。


↑  兩段式調整很方便,可挺坐也可往後仰躺,個人常常在這張椅子上睡著。


↑ 如果煮飯用這種Coleman生產的小椅子反而方便。所以東西煮完吃完,這張小椅子還可以拿來當作大椅子的腳靠,實用!(類似款式跟尺寸的椅子很多,網路上都有)


5. 炊具

瓦斯罐、輕量鋁鍋、料理用具、爐頭、打火機、碗盤、刀叉筷,不嫌麻煩而且吃飯用得到的都能帶,重到15公斤的焚火台,或是輕量只有幾十公克的鈦材質咖啡杯,就看個人的喜好和你想吃甚麼東西來決定了。慾望強度與口袋深度的相對關係請處理好。


↑ 以我自己選購的配備,都會帶一個Primus的小烤網,早上想吃麵包很方便,但建議用錫箔紙包起來再烤,否則麵包很容易焦。


↑ 第一次自己在野外煮的餐


↑  犀牛牌K3套鍋,煮水泡咖啡、煮泡麵、湯、飯、炒蛋...都可以,價格親民,1~2個人使用剛剛好,人數多請參考其他鍋組。


 LOGOS迷你桌,小巧可愛,放甚麼東西都撐得住,攜帶方便,價格便宜,配色很MAN,即使是買來放在家裡當迷你茶几也很有型。


6. 天幕帳、客廳帳

這應該算是選配,但良心建議不買不行。如果營區沒有遮陽,或是風大下雨,一頂簡易的天幕會讓營區整體舒適度提高很多,而且使用美觀,架上去之後露營的感覺馬上就會出現。


↑ 目前使用的天幕帳購入價格$1000有找,在台中迪卡儂可以找到。軍綠配色,耐操耐髒。


↑ 口袋深的進階玩家也可以選擇Snow Peak這種蝶型天幕帳,外觀非常好看,價格$17,090


只要搞定上述的基本裝備,相信第一次的露營就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悠閒時光。若是陷入要找齊所有裝備才能露營的迷思中會非常可惜,只要有一個想要走到戶外的心,不管多克難你自然會去想辦法克服。而且露營不需要一次到位,簡單的裝備,一頂帳篷,跟基本裝備照樣可以上山體驗。


↑  2013的秋天,就是在這樣極簡的裝備組成,在合歡群峰的某座山頭完成這頂帳棚的首露。


↑  從登山口到露營點只需要走20分鐘,就可以獨享整座山頭。


↑  上個周末在竹南南庄的松濤意境營場,當天天氣不好,還好有避雨的天幕帳。


露營幾次的經驗都很好,只是會去思考一個問題,「露營」的價值在哪裡?

爬山過了好幾次我才知道自己是真的喜歡山,喜歡爬山,「登山」對我的價值就是進行一個純粹的活動,透過這個只需要調整呼吸,並思考下一步的踏點在哪裡,一步一步向前「專心做一件事情」是一種洗滌和整理。更棒的是,你有一群登山好朋友與你一起患難。

露營雖然有趣,但還沒抓到這個行為的核心價值。因為露營某方面與自己的價值觀是牴觸的。假如我出走到戶外是為了體驗「簡單」,那為什麼又要特地買這麼多裝備、花這麼多心思將接觸戶外這件事情複雜化呢?如果我花一大筆錢買了行動廚房、行動客廳,花了更多金錢只為了方便某些不方便,是不是又本末倒置了?



這個問題我與呆呆討論了很久,他說可能每個大男孩就是希望實現一個蓋城堡的夢想,而女孩子也就是想要重溫辦家家酒的回憶,這種源自童年無法完全滿足的幻想可以在長大成人後一一實現,也許就是讓人深陷露營魅力的原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