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長途登山健行的九樣實用小裝備

常看到戶外登山健行三大裝備系統的介紹文章,但是針對「長途健行」所攜帶的小工具著墨較少,這有點可惜,畢竟許多不起眼的裝備往往有很實用的功能,必要時甚至能救上一命。

本篇文章以PCT結合過去戶外活動的經驗,私心提供九樣裝備小物推薦,內容會詳細分析帶上山的理由及實際使用心得。介紹的品項也不以「求生」為首要條件,僅以實用性、活用性為考量。當然,也不侷限於長途路線使用,若拆開來看也都很適合短程使用,端看個人考量。

※三大裝備系統也就是英文所稱的「The Big Three」,廣義指的是背負系統、睡眠系統和庇護系統,狹義則指「背包」、「睡袋/睡墊」、「帳篷/天幕」。


1. 長湯匙
一開始為了輕量化,帶上PCT的餐具是最右邊的Snow Peak迷你叉匙,非常輕也非常小,很適合放在鍋子裡整齊收納。

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推翻,因為太短的餐具在煮食時並不方便,而且用餐時很容易把手弄髒。這在野外是個要命的缺點,除了衛生問題,也因為水源非常珍貴,水是拿來喝的,用來洗手太浪費了。如果在山上的時間很短倒無所謂,但天數拉長後,身上累積的污垢細菌相當可觀,即使手髒髒的不會生病但看了也噁心。

所以走到第二個星期,就在小鎮上的戶外用品店買了一隻Sea to Summit長版鈦湯匙(右二),不管是煮泡麵或吃袋裝乾燥還原食物都不會沾手,而且也很容易撈到底部的食物,一併解決煮食、用餐和衛生問題。另外,可以事先在長湯匙上用刀子劃上刻度當作應急用的量尺,假設真有這種需求的話⋯⋯。

至於雙頭皆可使用的塑膠湯匙,由於親眼見它斷過幾次所以並未採納,除非使用的是耐操的金屬版。只是雙頭餐具的衛生問題更明顯,想像一下,吃完麵之後換個方向再喝湯⋯⋯誰能相信手不會沾得油膩膩的啊?

↑ 用短湯匙煮東西的窘境。

↑ 長湯匙吃東西、撈東西都很方便。

↑ 特別是這種袋裝的乾燥還原食物(加沸水密封後靜置數分鐘即可打開食用),也許長湯匙就是為了這東西發明的(我猜的)。

↑ 比較一下就知道差異了。(圖片來源


2. 耐熱水壺
常見的nalgene 400ml塑膠水瓶,寬寬的瓶口和五顏六色的透明瓶身,一直都是很受歡迎的裝備。喝水、取水和儲水當然是基本功能,瓶身有刻度的款式可以當做量杯,煮東西比較不會用掉過量的水和燃料。加上耐熱又輕巧的特性,也能取代重量不輕的保溫瓶,無怪乎是人手一個的必備單品。

↑ 喝熱巧克力、咖啡、熱茶都是基本的,如果有幾顆酸梅加冰水那可是人間美味!

但真正讓這小水瓶發揮價值的是裝進熱水後,它可就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方便好用的小熨斗和小暖爐!把它拿來在濕掉的衣服或睡袋上來回滾動,或是直接插進鞋子裡,很快就可以看見蒸汽撲撲地冒出來;或是放在睡袋裡當做懷爐,暖被的效果也非常不錯。這些隱藏功能走在潮濕陰冷的華盛頓州,或是氣候更不穩定的台灣山區特別好用。

除此之外,裝了熱水的瓶子也是非常好用的熱敷器材。辛苦走完一天的路程,躲進溫暖的帳篷裡,在酸疼的肌肉上熱壓按摩,是每天睡覺前的最大享受!

3. 濾水器
人類三天不吃東西不會餓死,但是三天不喝水就有可能脫水死亡。因此在野外活動,水源的取得與否相當重要,可以左右一個登山行程的成敗。

長時間在野外活動需要大量的飲水應付身體需求,但是水的重量不輕,為了減少承重負荷,攜帶型濾水器是基本配備,也是求生工具。

登山健行者必須建立一個觀念:所有的生水都是不可靠的,必須透過各種方式將水殺菌、消毒。煮沸是最常見的方法,但是太過耗費燃料和時間;碘片很輕巧,但是會有藥水味,而且如果只有泥水、髒水可喝,縱使能夠殺菌也還是得捏著鼻子把雜質都喝下肚;至於手持式的紫外線淨水器,也跟碘片有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無法過濾雜質。

在PCT大部份的人都用Sawyer濾水器,比例約占八成左右。剛開始我使用Sawyer Squeeze,出水量較大。

後來改用尺寸更小的Sawyer Mini,雖然出水量較小,但使用更彈性。通常會把它鎖在容量一公升的長水瓶,一左一右擺在背包兩側,拿取方便,不需要每次在過濾之前特地從背包把水袋挖出來。

為了輕量化,大部份的徒步者僅使用市售的寶特瓶當作飲水容器。質輕、耐用又方便購買是主因;另一個原因則是上捲式(roll-top)的背包上蓋,通常沒有辦法另外將吸管拉出來(除非有另外做水袋孔),而輕量化背包的設計主流就是roll-top上蓋。

綜合以上各種原因,路上看見的徒步者大多使用如上圖的方式,另外在胸口佩戴一個水壺袋,裡面安插一個500~750毫升的寶特瓶。要喝水的時候取下即可,或者直接將Sawyer Mini鎖在小水瓶上,取水後直接透過出水口飲用,快速又方便。

附帶一提,由於這種長水瓶的品牌大多是「Smart Water」,所以在步道上都暱稱這樣的長水瓶是Smart Water,似乎也意指這樣喝水比較「聰明」。當然,這見仁見智。

4. 貓鏟
這應該不用多做解釋,為了遵守LNT無痕山林原則,攜帶便利型的貓鏟挖貓洞,除了處理自己的排泄物以外,也是一種公德心的表現。

試著想像一下,台灣某些熱門路線的山屋周遭是什麼樣的情景?遍地開花的地雷實在很煞風景也壞心情。

在PCT我們都用照片裡下面那支銀色貓鏟,附一個小收納袋,挖完土之後放進去,然後再收進另一個塑膠夾鏈帶,裡面還會放一捲衛生紙,我們都暱稱那是「大便包」。

除了可以挖貓洞以外,也可以埋生火後的灰燼,或是挖帳篷旁邊的雨溝。當然啦,要當作應急用的湯匙也可,畢竟連墨鏡都可以挖通心粉吃了(真的有看過這樣搞的,請運用想像力)。前提是要洗乾淨。

5. 大力膠
關於大力膠(Duct Tape)的神奇,應該在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裡都領教過了。什麼都能黏,而且黏得非常牢固,是戶外活動相當好用的修補品。

長時間在野外活動,什麼裝備都有可能損壞。照片上的外套、頭燈、醫療包在當時都用了大力膠帶做緊急修補(結果就一路用到現在還帶回了台灣),我們也拿來貼帳篷、睡墊、登山杖或鞋子,有洞就補,有縫就貼。必要時也可貼在腳後跟預防水泡,如果有範圍較大的切割傷口,也可以當作急救用的繃帶、止血帶,CP值相當高。


6. 瑞士刀(附指甲剪)
刀具在野外當然是必備,除了廚刀或一般直刀,指甲剪也不能忽視。顧慮的當然是衛生問題,手指甲這麼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不能隨便處理。而且普遍來說,沒有人受得了手指甲過長的感覺。

如果登山行程只有兩三天,那上山前修剪即可,但要是行程拉長到一個月兩個月,指甲剪的重要性絕對大過只是拆拆泡麵包裝的小刀。

此外,定期適時修剪腳趾甲能有效減少水泡發生機率,也不會因為頂到鞋子產生淤青、紅腫。最重要的是,記得《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的劇情嗎?女主角雪兒總共掉了六片腳趾甲。

7. TYVEK(泰維克)地布
Tyvek 泰維克是由杜邦開發生產的布料,是高密度的PE材質,質輕、堅韌、防水,在建築領域常可見到使用於工地,醫療領域則可製成隔絕衣,在登山領域則可當作輕量天幕和地布。

Tyvek剛開始用的時候表面很光滑,過一段時間與地面接觸的時間增加,表面會開始變皺、變軟,也比較容易摺疊,材質特性會越來越像一張紙,但仍可維持它堅韌的特性。

不過Tyvek仍有它的使用年限,以當時在PCT每天都使用的用量,大概四個月後會出現一些小破洞,邊緣也開始劣化。雖然是消耗品,但它的重量是一般地布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價格也相對便宜,仍是步道上不少人愛用的單品。

而且嚴格來說,在長程步道上可以說每樣裝備都是消耗品,鞋子、背包、衣物、登山杖、鍋碗瓢盆⋯⋯無一倖免。

Tyvek表面變粗糙之後很適合拿簽字筆在上面寫字,這個特性就大勝一般深色或彩色的尼龍布。除了拿來當做路邊攔車的海報,也可以充當記事本,或是直接當作大字報。

有一次在內華達山脈的約翰繆爾小徑,因為食物消耗量太大提早把糧食吃完,為了生命安全著想,只好在地布上寫下需要食物的字樣夾在背包後面,看看能不能吸引路過登山客的目光⋯⋯。

結果是,有人看到了,但是沒有停下來(可惡呀)⋯⋯最後還是得靠嘴巴問人才順利換得食物。

8. 美麗諾羊毛魔術頭巾
魔術頭巾的好處多得不勝枚舉,擦汗、止汗、保暖、防曬、包紮、毛巾、面罩、口罩⋯⋯有一脫拉庫的使用方法,上山帶個一兩條很正常。

只是一般魔術頭巾材質大多是聚酯纖維,用過兩三天後,整塊布都是汗水、口水,圍在臉上會聞到一股臭抹布的味道,只要健行天數一拉長,根本就不想再拿出來用。所以在PCT我大多用來當枕頭套,只有在南加州用來防曬。

隔年重返美國的公路旅行,改用Buff的美麗諾羊毛材質魔術頭巾,連續好幾天戴子脖子上、臉上或頭上,結果一點味道都沒有,噁心的口水味不見了,非常神奇,是長途健行或旅行都相當適合攜帶的好物,不誇張,它真的讓我重拾對魔術頭巾失去的信心。

9. 輕便涼鞋
最後這個選項端看個人選擇,畢竟一雙涼鞋並不算輕,也並非必備的配件。但不得不說,涼鞋的實用性並不亞於其他裝備,請聽我娓娓道來。

在健行的空檔把悶熱的鞋子脫掉讓腳透透氣,可以減少水泡發生的機率。

或是在橫渡水時,可以換上涼鞋避免把鞋子弄濕。

一開始使用Luna涼鞋當作休息鞋、營地鞋,但我們選的款式鞋底太薄,而且加了一層皮,碰水後接觸長時間的日曬,造成橡膠跟皮面的縮水比例不一,因此涼鞋邊緣都翹了起來,穿起來不是非常合腳。

後來特地請朋友幫我從台灣寄兩雙常穿的TEVA舊涼鞋,鞋底較厚,重量也很輕,而且不會因為穿襪子而無法套入(Luna是夾腳型)。除了休閒使用,也可當作緊急的備用鞋,只要在腳趾頭的位置纏上膠帶就能有基本的護趾功能,鞋跟的拉提作用也不會在上坡時造成滑動。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