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清單應該會是最多人都看過的片單,共同點在於都是真實故事改編,而且普遍受到好評。此類電影的魅力在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這會讓人不斷跟著思考:我會怎麼做?我該怎麼做?
【真實故事改編】
・我出去一下 I'm Off Then
・神鬼獵人 The Revenant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Wild
・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
・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
・我們要活著回去 Alive
・127小時 127 Hours
・聖母峰 Everest
・火線大逃亡 Seven Years in Tibet
・攀越冰峰 Touching the Void
・大河戀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電影預告:https://goo.gl/W98hss
《我出去一下》原著作者哈沛科可林(Hape Kerkeling)是德國知名喜劇演員、主持人,因為繁忙工作長期忽略身體警訊,終於在一場大病後決定改變,低調地跟朋友說了句:「我去去一下」便獨自踏上西班牙聖雅各之路,花了六星期走完八百公里,旅途中認識了新朋友,也更認識自己。電影改編自同名原著,上映後在德國掀起一陣旋風,五億元的票房表現也讓它漂洋過海來到台灣,有幸搭上近年的徒步電影熱潮。
《我出去一下》原著作者哈沛科可林(Hape Kerkeling)是德國知名喜劇演員、主持人,因為繁忙工作長期忽略身體警訊,終於在一場大病後決定改變,低調地跟朋友說了句:「我去去一下」便獨自踏上西班牙聖雅各之路,花了六星期走完八百公里,旅途中認識了新朋友,也更認識自己。電影改編自同名原著,上映後在德國掀起一陣旋風,五億元的票房表現也讓它漂洋過海來到台灣,有幸搭上近年的徒步電影熱潮。
中文片名:神鬼獵人
原文片名:The Revenant
上映年份:2015
影片來源:iTunes, MOD
電影預告:https://goo.gl/t6ukyE
因為這部電影裡皮卡丘與灰熊的對決實在太驚人,讓我跟呆呆在PCT第一次遇見黑熊,而且是小黑熊之後,不但當場嚇得屁滾尿流,還連帶影響後面好幾天的心情,一直到確認黑熊對人類並沒有多大興趣後才稍稍放下警戒。
劇情不再贅述,相信不少人已經看過。主角激進的求生術,和加拿大原始的冰封大地,終於讓李奧納多奪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看過一次之後很難再看第二次,或許是電影議題過於嚴肅,無法在家裡沙發用輕鬆的心情欣賞。然後我突然想起,這部片的導演曾導過我相當喜愛的《靈魂的重量》,一部讓我在戲院裡啜泣,買了DVD回家,卻再也提不起勁看第二次的電影。兩部電影都碰觸了極為露骨的生死議題,或許這就是讓人難以直視的黑暗面,彷彿盯著盯著就會墜入深淵。
電影預告:https://goo.gl/M9qS8p
記得走PCT的第一個月,途經大熊湖鎮(Big Bear Lake)時在路上攔便車,約莫十分鐘後一輛貨卡停下,拉下車窗的副駕坐著一位中年婦女,態度非常親切,示意要我跟呆呆上車後,我跟駕駛座上的男子微笑點頭打了聲招呼。那時攔便車的經驗還不多,對我們來說還像場冒險,只要有車子願意停下來就像是天使降臨。
記得走PCT的第一個月,途經大熊湖鎮(Big Bear Lake)時在路上攔便車,約莫十分鐘後一輛貨卡停下,拉下車窗的副駕坐著一位中年婦女,態度非常親切,示意要我跟呆呆上車後,我跟駕駛座上的男子微笑點頭打了聲招呼。那時攔便車的經驗還不多,對我們來說還像場冒險,只要有車子願意停下來就像是天使降臨。
上車後,女主人開心地轉過頭來說:「你知道嗎?昨天晚上我們在旅館裡看了Wild這部電影,心想如果我們遇到PCT Hiker,一定也要停下來載他們一程。沒想到真的遇到你們了!」
「其實昨天我們也有看噢!」我說。這緣分實在太難得了。
這部神奇的電影幾乎改變我的人生下半場,然而我卻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書也是走完PCT回到台灣才看完。它當初發揮的作用,就是啟發我「美國有一條很長很長的健行路線。」
然而在走完PCT回到台灣,重新看了一次電影,也把小說翻完,那股後勁才慢慢從脊髓裡滲透到每一根神經。雪兒在書的最後寫道:「相信自己不再需要伸出雙手,試圖抓住什麼,明瞭自己可以單純望著清淺水面下的魚就足夠了。」那種通透、清澈又單純的心境,其實正是很多人追尋已久的平靜。
中文片名:別跟山過不去
原文片名:A Walk in the Woods
上映年份:2015
影片來源:iTunes
中文片名:別跟山過不去
原文片名:A Walk in the Woods
上映年份:2015
影片來源:iTunes
知名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與老朋友凱茲,決心挑戰美國東岸歷史悠久的長程步道:阿帕拉契小徑(Appalachian Trail),全長約3,500公里,與西岸的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 Crest Trail)齊名。
說實在的,這部電影沒有拍好,特效的場景讓人出戲,結尾有點草率。但幾個令人噴飯的橋段戲劇性十足(雖然與原著有點差距,例如作者根本沒有遇到熊),也把徒步者的心境轉折描繪得很好(凱茲想要租車那一橋段我實在心有戚戚焉)。
原本以為布萊森會走完全程,結果步乏稍慢的兩人花了兩三個月連一半都還沒走完(一般約4~5個月可以完成),在一次虛驚一場的意外後決定雙雙打道回府。沒走到終點不就等於登山沒登頂嗎?也許有人會這麼想,但其實若是布萊森真的走完反而少了那麼點韻味。我的解釋是,最美的風景不一定在山頂,而解答也不一定在終點。
原本以為布萊森會走完全程,結果步乏稍慢的兩人花了兩三個月連一半都還沒走完(一般約4~5個月可以完成),在一次虛驚一場的意外後決定雙雙打道回府。沒走到終點不就等於登山沒登頂嗎?也許有人會這麼想,但其實若是布萊森真的走完反而少了那麼點韻味。我的解釋是,最美的風景不一定在山頂,而解答也不一定在終點。
中文片名:阿拉斯加之死
原文片名:Into the Wild
上映年份:2007
影片來源:iTunes, Netflix
電影預告:https://goo.gl/3fgwJQ
片頭一段主角的獨白:「不可否認,漫無目標總能振奮我們,它在我們心中代表著逃逸,逃離歷史、壓迫、法律和惱人的責任。這是絕對的自由。」深深地打動了我。什麼是絕對的自由?隻身進入阿拉斯加荒野送死?抑或試圖回歸人類生而在世的純粹性?
片頭一段主角的獨白:「不可否認,漫無目標總能振奮我們,它在我們心中代表著逃逸,逃離歷史、壓迫、法律和惱人的責任。這是絕對的自由。」深深地打動了我。什麼是絕對的自由?隻身進入阿拉斯加荒野送死?抑或試圖回歸人類生而在世的純粹性?
這沒有答案,人死不能說話。但藉由原著小說裡一段文字,或可窺見一二。
在克理斯遺體旁發現的一本書上,這位早逝的年輕人用筆畫下重點:「我想要的是躍動的、而非安逸的生命旅程;為了所愛,我寧可冒險犯難、犧牲自己。我感到自己有著充沛的精力,但在我們寧靜的生活中,卻找不到宣泄管道。」(托爾斯泰,《幸福家庭》)
「為了所愛」— 愛什麼?也許是自由。所以他燒掉身上的紙鈔,拒絕被物質操弄,挑戰獨木舟航行,四處打工流浪,最後拎著一袋米進入阿拉斯加荒野。但要說是「荒野」,當地獵人不見得同意,他們認為這莽撞的年輕人根本連真正的絕境都尚未涉入,他的死,是死在自大、傲慢和愚蠢。因為誤食有毒植物的果實而丟命,在老練的荒野求生者眼中,死得太可惜了。
不過關於食用有毒植物而死這件事情,在2016年有了新的發現:「20多年來,包括強克拉庫爾自己、科學家以及一些熱情的粉絲各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一直到2015年才真正確定了這個驚人的結論:不是那本圖鑑的錯,也不是麥肯迪尼斯的錯。被稱作野馬鈴薯的這種無毒植物的種子其實是有毒的。麥肯迪尼斯的死很可能就是這種過去被認為無毒可食用的野馬鈴薯,第一個有記載中毒死亡案例。」(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9199)
當然,這也是其中一種解釋而已。在這齣悲劇裡,每個人都有用自己角度詮釋它的權利,就像看到一隻挨餓的北極熊,有人說那是因為人類引發的地球暖化而造成;也有人認為單純是那隻北極熊太蠢,謀生能力比其他夥伴差。
當然,這也是其中一種解釋而已。在這齣悲劇裡,每個人都有用自己角度詮釋它的權利,就像看到一隻挨餓的北極熊,有人說那是因為人類引發的地球暖化而造成;也有人認為單純是那隻北極熊太蠢,謀生能力比其他夥伴差。
但在小說中的一段文字,我認為可以用來揣摩他的想法。在發現的一本筆記上,克理斯用潦草的筆跡寫道:「噢!有時候我們多麼希望能夠逃離人類無意義的雄辯,擺脫所有高尚的言語,躲在沈默的大自然中。」
是呀,為什麼要去解釋這麼多呢?也許那頭北極熊也是誤食了什麼讓牠淪落至此。沈默的大自然不會提供答案,也沒有道德準則,更沒有歷史、壓迫、法律和惱人的責任。回歸原始生活的代價也許會失去生命,但能嘗到絕對的自由,在走過PCT後,完全可以理解了。
是呀,為什麼要去解釋這麼多呢?也許那頭北極熊也是誤食了什麼讓牠淪落至此。沈默的大自然不會提供答案,也沒有道德準則,更沒有歷史、壓迫、法律和惱人的責任。回歸原始生活的代價也許會失去生命,但能嘗到絕對的自由,在走過PCT後,完全可以理解了。
中文片名:我們要活著回去
原文片名:Alive
上映年份:1993
電影預告:https://goo.gl/iMtiRr
1972年10月13日,一架載著烏拉圭橄欖球隊的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由一架福克F27型雙引擎客機執行任務。從烏拉圭蒙得維的亞飛往智利聖地亞哥參加比賽,在安地斯山脈因遇上亂流,偏離航線撞山,機身斷為兩截,16人當場死亡,而該球隊內的大部分隊員則生還,史稱安地斯空難。
然而,由於失事位置太偏僻,再加上該處天氣達零下40度,十分寒冷,機上有些人因失溫或遇上雪崩而死去。生還者希望能活著等待救援隊的到來,可是他們從電台得知救援隊已停止進行搜索行動,生還者只好以死者屍體充飢。其中兩名球員在艱難的情況下步行10天下山,最終成功向他人求救,直到意外發生第72天後(即:12月22日)他們才被智利空軍救援隊救出,45人最終只剩下16名生還者。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要活著回去》就是改編自此一真實故事的電影,小時候看過一些片段覺得沉悶,也不覺得可怕。長大之後看電視台再次重播,對生死有了概念後,才理解到這起意外有多麼可怕。這是部很冷很殘酷的電影,請小心服用。
中文片名:127小時
原文片名:127 Hours
上映年份:2010
影片來源:iTunes, MOD
上映年份:2010
影片來源:iTunes, MOD
電影預告:https://goo.gl/ptdxEe
生平第一部讓我在戲院差點看到暈倒的電影。片末那場讓人無法直視的戲實在太過刺激,光用想像就無法招架,還好導演丹尼·鮑伊並沒有真的拍出那血肉模糊的畫面,點到為止。
生平第一部讓我在戲院差點看到暈倒的電影。片末那場讓人無法直視的戲實在太過刺激,光用想像就無法招架,還好導演丹尼·鮑伊並沒有真的拍出那血肉模糊的畫面,點到為止。
故事非常簡單,一個人在大峽谷被石頭壓住前臂而動彈不得,電影有一半的時間都是主角James Franco的獨角戲。還好演員、導演的功力都很棒,沒有拍得讓人昏昏欲睡,而是讓你不斷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放棄嗎?還是依著本能行事?我能做到如此極端嗎?我有能力在野外保護自己嗎?
總之,電影讓我學習到,不管從事任何戶外活動,一定要帶足求生裝備。頭燈、飲水、打火機、保暖衣物,以及一把夠鋒利的小刀。
總之,電影讓我學習到,不管從事任何戶外活動,一定要帶足求生裝備。頭燈、飲水、打火機、保暖衣物,以及一把夠鋒利的小刀。
中文片名:聖母峰
原文片名:Everest
上映年份:2015
影片來源:iTunes, Netflix
電影預告:https://goo.gl/buquBq
2014年的4月聖母峰發生史上最重大的山難,一場雪崩帶走16名雪巴嚮導的性命。但在這場悲劇之前,發生於1996年5月,一場奪走12條人命的著名山難則更顯得慘烈及戲劇性。1998年從山難倖存的作者Jon Krakauer將整理了兩年的資料集結成書,出版《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2015年,這部經典巨作終於登上大螢幕。
預告片裡Rob Hall的一句台詞,實在是將攀登聖母峰的過程描述得非常貼切。
「人類若置身在飛機飛行的高度,身體根本無法運作,身體機能會逐漸邁向死亡。所以我們要在大家死去之前成功攻頂,並及時返回基地營。」
2014年的4月聖母峰發生史上最重大的山難,一場雪崩帶走16名雪巴嚮導的性命。但在這場悲劇之前,發生於1996年5月,一場奪走12條人命的著名山難則更顯得慘烈及戲劇性。1998年從山難倖存的作者Jon Krakauer將整理了兩年的資料集結成書,出版《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2015年,這部經典巨作終於登上大螢幕。
預告片裡Rob Hall的一句台詞,實在是將攀登聖母峰的過程描述得非常貼切。
「人類若置身在飛機飛行的高度,身體根本無法運作,身體機能會逐漸邁向死亡。所以我們要在大家死去之前成功攻頂,並及時返回基地營。」
中文片名:火線大逃亡
原文片名:Seven Years in Tibet
上映年份:1997
影片來源:Netflix
電影預告:https://goo.gl/G7nSzB
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奧地利登山家Heinrich Harrer,一心一意挑戰攀登喜馬拉雅山,1939年在媒體的關注下出發。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代表德國遠征喜馬拉雅山是一件被高度聚焦的運動議題和政治議題。從1808年英國人開始印度大三角勘察,想要確認世界最高峰的位置和高度,就開始和喜馬拉雅山有了不解之緣(但直到1852年才由印度數學家確認)。
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出發,到達海拔7000公尺位置;1922年,英國第二次遠征未果,只達海拔8320公尺;1924年,史上最具話題和爭議的遠征,George Mallory和Andrew Irvine在登頂過程中失蹤,卻因為遺體被發現後,因找不到失蹤的相機而無法確認Mallory是否為史上第一位攻頂成功的人。
1924年的失敗後,就很少再有隊伍願意出隊挑戰聖母峰,也因此才讓當時的納粹德國急於展示自己的登山實力,想要搶在世界各國之前成為第一個登頂的國家。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事隔兩天,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Heinrich Harrer跟隊友Peter Aufschnaiter因代表納粹黨人的身份,在印度被英國殖民軍俘虜,1944年才逃亡至西藏。Harrer在直到1950因聽聞德國戰敗而歸國之前,在西藏的七年期間意外成為達賴喇嘛的密友與老師。
是的,本片是一部關於逃亡的故事,但動作戲非常少,一點「火線」的感覺都沒有,在當年上映時因為片名而到戲院打嗑睡的國中生們,其中之一就是我。但是多年後再看一次,才終於看懂了這部當時被嚴重低估的電影。老實說除了前段的登山戲,本片跟戶外並沒有太多關聯,但電影裡西藏拉薩的風光讓人心神嚮往,而早年的古早登山裝備也是一大看點。
只是由於中國政府打壓(涉及藏獨議題),所以大部分場景取自阿根廷與尼泊爾,並不是真的西藏(被騙好久)。一直到電影發行兩年後,導演才透露當初曾有兩位攝影師偷偷抵達西藏,並且拍攝了一些片段用於電影中。
中文片名:攀越冰峰
原文片名:Touching the Void
上映年份:2003
電影預告:https://goo.gl/2bwyyt
這部2003年的電影改編自發生於1985年的真實事件,兩位英國登山者,喬和賽門是兩個好朋友,成功登頂海拔8,534公尺的秘魯安第斯山「斯拉格蘭峰」,卻在歸途遭遇意外,喬不幸摔斷右腿,賽門用一條繩子拖著他在風雪中緩慢前進,好不容易下切到海拔近900公尺處,喬竟然又摔進一條冰縫並動彈不得。
賽門在縫隙上端獨自苦撐一個多小時,無法得知喬的傷勢和狀況,在自己的生命也一點一滴流失之際,選擇割斷繩索獨自下山。然而奇蹟發生了,喬竟然拖著斷腿,用三天的時間爬出萬丈深淵並安全返抵基地營⋯⋯。
回到英國後,賽門面臨輿論壓力沈重得無法抬頭,世人認為他拋棄了摯友讓他獨自送死,因此遭到排擠和指責,甚至遭人毆打。然而身為落難者的喬卻不認為是這麼一回事,決定出書把此一驚險過程紀錄下來。
2015年,事隔30年後,大家出版社終於將原文書稿翻譯成中文版,出版了《冰峰暗隙》一書,被譽為是與《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並列的登山經典著作。
中文片名:大河戀
原文片名:A River Runs Through It
上映年份:1992
電影預告:https://goo.gl/97uJu6
一部海報比內容還要廣為人知的電影,Robert Redford執導的經典之作,片中賣點有年輕的Brad Pitt和年幼的Joseph Gordon-Levitt,以及蒙大拿州的優美河域與山林。
「當我獨自身處山谷的陰影下,周遭的事物彷彿都消逝了,只剩下我的靈魂和回憶⋯⋯只有心中那份感動依舊源遠流長(Eventually, all things merge into one, and a river runs through it.)。」河流不只把人帶走,也會帶來過去的回憶。電影講述父子之情與兄弟羈絆,以大黑腳河為背景,道出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