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這麼寫,可能會讓人覺得是否以後不再使用輕量化背包?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依然喜愛輕量背包,往後也會繼續使用它,只是懂得不再死守「輕就是好」的觀念。
舉例來說,假設輕量背包打包後的11公斤淨重,會讓你覺得背起來像15公斤般沈重;而傳統背包13公斤的重量,可能讓人背起來只有12公斤的感受,那也許輕量背包不是你的最佳解法。因為輕量化只是一個實踐的方向,不是唯一的出路,而裝備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如何靈活運用才是重點。(歡迎閱讀我兩年前寫的另一篇文章:【觀念解析】輕量背包適合我嗎?)
無法否認,遞減基本重量(Base Weight,指扣除水、糧食和燃料後的背包淨重)是很大的樂趣,然而身體並不是一個很精準的磅秤,負重能力會隨著年齡、體力、體態甚至心情的不同而改變。以我和呆呆為例,因為身上帶傷,負重能力大不如前,PCT回來之後已經很少在台灣安排多日的重裝行程。一直到今年初開始使用Gregory Baltoro和Deva,我們才因為它優異的背負性決定回歸使用傳統大背包。
可能是因為Gregory這塊金字招牌,再加上是常常得獎,名氣很高的Baltoro / Deva型號,走在路上常常被山友詢問它的評價。好背嗎?好用嗎?肩膀會不會痛?好像很貴,值得買嗎?
因為這顆背包背起來真的很舒適,而且曾經受過傷,深知挑選一顆合適背包的重要性。所以只要有人問起,我們都會抱著過來人的心態不厭其煩地從頭介紹一遍,希望更多人知道這顆背包的好在哪裡。
這篇分享不談它得了什麼傲人的獎項,或是有什麼嚇死人的稱號、頭銜、官方命名的專利系統名詞。單純用我們自己的角度去檢視這顆背包的舒適性、負重性和收納性,提供客觀誠實的使用心得,也順便簡單分享我們如何打包、收納。
細節解析
正面的彈性網袋很好塞東西,材質有特地強化過,彈性高、韌性強,看來不是很容易勾破。這邊一般我會用來放風衣或保暖衣,冷的時候可以馬上拿起來穿。
上蓋打開是放背包雨套的地方(背包套內建,不需要另購),不用背包套的話可單純當作收納空間。另外,如果這趟行程不需要裝那麼多東西的話,整個上蓋可以拆掉,除了可以減少一點重量,外觀看起來也會很俐落(背包裝不滿頂蓋會塌塌的不好看)。
除了正面的彈性收納袋,兩側還有長型的拉鍊袋,我一邊會用來放相機的配件或地圖,另一邊放捲起來的水袋和濾水器。(把帶水氣的東西放在外面,避免影響到主袋內怕濕的衣物)
以上幾個最外層收納空間的收納原則就是:需要快速取用的物品(而且通常是在不卸背包的狀態下,請身邊的夥伴幫忙收取,所以自己也要稍微記一下東西放的位置)。
除了打開上蓋取物外,Baltoro / Deva 還有一個正面的U形主開口讓使用者能快速找到物品,不需要將整個背包的東西都掏出來。(雖然我一直覺得很像背包在伸舌頭⋯⋯)
由於已經很習慣輕量化的筒狀背包了,所以一開始並不覺得會用到這個功能。但我們錯了,這非常實用,走到營地直接攤開,可以把睡眠系統先拿出來搭好,不需要全部東西都拿出來。如果營地或休息的地面很髒,或是暫時找不到地方整理裝備,這功能絕對能避免很多麻煩。
由於已經很習慣輕量化的筒狀背包了,所以一開始並不覺得會用到這個功能。但我們錯了,這非常實用,走到營地直接攤開,可以把睡眠系統先拿出來搭好,不需要全部東西都拿出來。如果營地或休息的地面很髒,或是暫時找不到地方整理裝備,這功能絕對能避免很多麻煩。
主袋的收納原則:把輕的物品放下層,重的往上放,讓上層的重量透過肩帶和腰帶的調整平衡配重。以這張照片為例,下層隔間是睡袋、睡墊,接著是備用衣物、羽絨外套,再往上是鍋爐和食物。食物袋通常很重,我會放在最上面避免把糧食壓扁。
腰部那塊臀墊非常舒服,背起來能頂在髖骨上緣將重量平均分散,預先塑形的3D腰帶也有助背包正確吻合身型。而且整個背部包含腰帶的透氣度都很好,背部有大片挖空的散熱孔,兩邊腰帶圓形的孔洞有助空氣流通,讓身體不會覺得悶熱(一月在泰國健行,白天30幾度的高溫,背部依然乾爽不黏膩)。
另一個我們很喜歡的設計是網狀的線條,那其實是矽膠材質的防滑紋路,阻力很足夠,和衣服接觸後不容易往下滑動,不太需要邊走邊調整位置,超棒!常常在和朋友介紹這設計時換來一陣驚呼,很有成就感。
另一個我們很喜歡的設計是網狀的線條,那其實是矽膠材質的防滑紋路,阻力很足夠,和衣服接觸後不容易往下滑動,不太需要邊走邊調整位置,超棒!常常在和朋友介紹這設計時換來一陣驚呼,很有成就感。
3D透氣網格肩帶,和腰帶材質相同,有足夠的厚度緩衝並分散重量,而且透氣舒適,寬度也剛剛好。
Gregory的專利背負系統,有獨立轉動的肩帶及腰帶設計,可自動調整角度,維持行進間背包的穩定性和重心。簡單形容的話,肩上的感覺並不是一個硬梆梆的重物,而是被一個物體牢牢抱住,即使肢體姿勢改變也依然服貼著身體的感覺。
此外,肩帶也保留微調空間,有兩格可調整肩帶高度的卡榫。再往裡面一層,是內部的高強度管狀鋁框架,用來支撐背包整體的核心。
此外,肩帶也保留微調空間,有兩格可調整肩帶高度的卡榫。再往裡面一層,是內部的高強度管狀鋁框架,用來支撐背包整體的核心。
底部還有兩個扣件,如果要外掛什麼東西的話派得上用場,例如拖鞋、蛋殼睡墊等體積大重量輕的物品。另外仔細看可以發現,底部織帶可拆且扣件公母相對,可依照個人喜好發掘不同的使用方法:
1. 可以拿來當內置攻頂包Sidekick的腰帶。
2. 若將兩條織帶對調,就可以用X交叉方式加強底部外掛物件的固定。
3. 拆下後可以充當緊縛用的束帶(外掛物件、緊急醫療⋯⋯等等)。
4. 或者與背包上的其他織帶相扣讓包體更紮實。
1. 可以拿來當內置攻頂包Sidekick的腰帶。
2. 若將兩條織帶對調,就可以用X交叉方式加強底部外掛物件的固定。
3. 拆下後可以充當緊縛用的束帶(外掛物件、緊急醫療⋯⋯等等)。
4. 或者與背包上的其他織帶相扣讓包體更紮實。
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吧?如果掛環太大,收納登山杖很容易讓杖尖位置跑掉。而這個設計完全解決這問題,讓登山杖可以好好緊附在背包本體兩側。
腰帶左邊是網狀收納袋(無彈性),可以多少放一點行動糧、糖果,或是鑰匙、萬能小刀等物品。
一般來說,大背包的腰帶都很長,扣好腰帶後就垂在那邊很難看。這時候我會利用兩側收納袋,撕開後將腰帶拉到後面,再用魔鬼氈粘回去。簡單俐落,走路時帶子也不會晃來晃去,視覺感清爽許多。(或者你也可以選擇直接裁短)
背包右側的網狀水壺袋,是公認最受喜愛的斜口設計,拿水壺很方便,不需要麻煩朋友幫忙拿水,或是把自己搞到快抽筋。而且如果使用不到,竟然還可以收進暗袋!(五星級的貼心設計)
新舊版比較
男款Baltoro和女款Deva在2018年推出新款,原廠在許多細節下了更多功夫去升級、去改進,看得出來不是為改而改,而是真的站在使用者立場所做的修正。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看到新舊款的差異,特地商借一顆舊款Baltoro來拍照(也實際背去走了一趟大霸比較背負差異)。
主要升級項目整理條列如下(照片範例使用Baltoro 65L,女款升級項目相同):
使用不同厚度尼龍面料拼接(主體是輕量抗撕裂的210D,底部則是抗磨損的630D),兼顧輕量和耐磨,讓重量比舊款同尺寸背包約少了12%。以一個擁有這麼多扣件、拉鍊和收納性能,同時內建一個攻頂小包的背包來說,將重量控制在2.1公斤以內是很令人驚豔的重量表現。相信未來布料和配件的再進化,有機會讓這款的重量降到2公斤以內。(新款 Baltoro 65L/S尺寸/重量:2.11kg;新款 Deva 60L/S尺寸/重量:2.09kg)
2. 正面外部改為彈性網袋
舊款是直開的大拉鍊袋,新款改為彈性網袋,收取物品更方便、更快速。
3. 增加兩個直式拉鍊袋
雖然改為彈性網袋讓外部容量變小,但新款增加左右兩個直式收納袋,補足原本的空間,也加強分類收納的功能。
舊款是直開的大拉鍊袋,新款改為彈性網袋,收取物品更方便、更快速。
雖然改為彈性網袋讓外部容量變小,但新款增加左右兩個直式收納袋,補足原本的空間,也加強分類收納的功能。
左圖新款白色圈圈處,加上照片沒拍到的地方,總共新增四個外接環,可以用來外掛太陽能板,或是加個S勾晾乾濕掉的毛巾或衣服。
5. 冰斧外掛環改為鬆緊度可調
小小一個調整環,大大提升了冰斧和登山杖在背包外的固定強度。
小小一個調整環,大大提升了冰斧和登山杖在背包外的固定強度。
實測心得
【霞喀羅古道】
季節:1月
行程:兩天一夜,約22公里
場合:重裝健行、駐在所露營
這是我們初次使用Baltoro和Deva的戶外行程,所以只安排兩天一夜,背的東西不多,用意是適應這顆新背包,也為了兩週後在泰國的健行而暖身。
和原本慣用的輕量大背包相比,Gregory的重量大概是兩倍,但背負的舒適性完全不能相比。舉例來說:輕量包背到13公斤的時候肩膀和腰椎就有點痛了,但Baltoro即使背到15~16公斤仍覺得還好,兩天走下來肩膀背部不像以前那麼痠疼。
呆呆的感受更明顯,她覺得似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背包了。這得歸功於事前在門市花了很多時間調整背長、選擇肩帶和腰帶合適的尺寸,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門市諮詢銷售人員並實際試背。
女款Deva為了符合女性身形,肩帶和腰帶的彎曲角度都有特地調整過。側面來看,背包服貼在背部,但是又不會覺得悶熱。彎曲的弧度也不會干擾打包(有些背包的背板超彎,打包要塞東西進去不太方便)
【泰國清邁健行】
季節:1月
行程:四天三夜,約50公里
場合:重裝縱走
路上發現許多人都使用Gregory背包,甚至是同色的新款Baltoro,也觀察到泰國有趣的登山文化,原來當地人並不盛行自己背負重裝,而是雇用揹工將帳篷和食物先扛到宿營點,有兩位泰國年輕人告訴我,這其實是他們第一次自己背重裝(令人驚訝)。因此可以發現許多泰國隊員的背包比較大,速度也不是挺快,可能就是平常不習慣背負重裝也欠缺打包經驗的緣故。
上肩調整帶能將背包拉回軀幹,重心不會往後移;肩帶和腰帶更寬、更厚,減少長時間勒緊造成的壓迫和不適;立體背負系統有效分散背包重量,背板中空幫助散熱。綜觀來看,即使背包多這一公斤,換來的卻是更好的舒適性和續航力,是非常划算的交易。但這並非說輕量包不好(畢竟取向不同很難比較),而是目前身體的狀況比較適合Gregory Baltoro和Deva。
季節:2月
行程:三天兩夜,約32公里
場合:重裝縱走
第一天只走到石猴車站紮營,一路平緩好走,高架鐵軌小心通過即可,下次如果再來應該會考慮到這邊折返,欣賞不同季節氣候的景色。
第二天才開始有爬坡,往松山過去幾乎都是上坡,過松山後是連續陡下,下到大腿都開始發抖後終於抵達久違的水漾森林。在樹林裡鑽的時候,無論側身、抓繩或上下坡,都很明顯感受到背包牢牢服貼在身上,像是穿一件很重的外套在身上而已。
此行特地借了一顆舊款的Baltoro,用身體實際感受新舊的差異。(左邊是舊款Baltoro,右邊是呆呆的新款Deva)
新舊款的背長和腰帶都是S尺寸,但這次借來的S尺寸肩帶比我新款包使用的M還小,所以背起來舒適性不若以往,立即感受到尺寸合適的重要性。(我屬於圓身寬肩,身體很厚,所以肩帶選大一點的尺寸)
另外,明明十月的台灣比一月的泰國還要涼爽,身上穿的衣服也更輕薄,爬坡時卻總覺得背部濕濕黏黏一大片,舊款透氣度明顯差了新款一截。不過新舊款的背負性可以說一樣好,這點毋庸置疑。
三天走來依然會喘會累,但身體並沒有吃力的感覺,除了天氣好、心情好,也要歸功於背包的舒適,讓我們能有餘力好好享受這片山林。
【大霸尖山】
季節:10月
行程:三天兩夜,大鹿林道東段約42公里
場合:重裝健行
【大霸尖山】
季節:10月
行程:三天兩夜,大鹿林道東段約42公里
場合:重裝健行
另外,明明十月的台灣比一月的泰國還要涼爽,身上穿的衣服也更輕薄,爬坡時卻總覺得背部濕濕黏黏一大片,舊款透氣度明顯差了新款一截。不過新舊款的背負性可以說一樣好,這點毋庸置疑。
抵達九九山莊後就把大背包放在山屋裡,將內建的水袋拿出來就是一顆精緻的攻頂包了。很方便,很好用,但真心希望容量可以再大一點,期待下一個改版。
踢完又臭又長的大鹿林道回到登山口,四個人將各自的背包放到車上,兩顆重裝包和兩顆輕量包剛好形成有趣的對比。一樣都能走完大霸,沒有誰好誰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問題。
而要挑選到適合自己的背包,需要經驗也需要時間,或者看看下一段落由Gregory官方提供的指南。
而要挑選到適合自己的背包,需要經驗也需要時間,或者看看下一段落由Gregory官方提供的指南。
如何正確挑選適合的登山背包?
Gregory Taiwan和我們非常喜歡的插畫家 manual_for_All 合作,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片,告訴大家如何挑選合適的背包。
標題「You Don’t Carry a Pack, You Wear It. 背包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穿的」是創始人Wayne Gregory的哲學,強調背包要背得舒服,首要原則就是合身,所以Gregory提供背包各配件不同尺寸的搭配,務求讓背包能服貼在使用者的身上。
● 請到這個網頁看看:如何正確挑選適合登山背包?
款式一覽
Deva 60
*Baltoro 65的顏色有瑪瑙黑、亞鐵橘(另有Baltoro 75L款)
*Deva 60顏色有夜景藍、李子紅、安地卡綠(另有Deva 70L款)
*詳細款式、顏色、價格,請洽 Gregory Taiwan 臉書專頁
*如果想要試背推薦到 山也行 GO MT. 門市,服務人員細心又專業;或者到 Gregory官網 查詢全台銷售通路
請問baltoro的肩帶和腰帶在購買時,是可以另外更換成適合自己的尺寸嗎?
回覆刪除可以私訊請代理商協助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