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定焦寫真.戶外篇 —— 「我想我需要站得再近一點。」

過去在樂團裡,我的角色是可以躲在後面奮力打鼓,讓前台樂手應付觀眾的鼓手。當然有時候也會想要享受一點聚光燈的看顧,做做吉他手帥氣SOLO的白日夢,但實際上我真的只想安分地躲在後面,享受舒適圈帶來的安全感。

但是這幾年開始寫作,有越來越多機會得面對人群,而為了將想法傳遞出去,使我不得不站得離大家再靠近一點。這和我開始用定焦鏡拍戶外的感覺很像,以往我可以站得老遠用變焦鏡拍照,反正山總是很遠、很遼闊,不管我和它的相對位置是遠是近,始終能保持適切的距離,如同我在鼓架後和觀眾保持距離的小天地。

但是定焦鏡真的不一樣耶,以往使用變焦鏡的俐落拍法得拋在腦後,因為有些畫面就是逼得你要再靠近一點,然後停下腳步,心平氣和地花時間對焦、構圖,才能將眼睛看見的畫面拍進相機裡。一開始不大能適應這個改變,拍出一堆我也不曉得在幹嘛的照片,但漸漸掌握訣竅後,總算能享受用35mm定焦鏡拍山的魅力。

近來幾個戶外行程習慣去程使用定焦鏡(Sony FE 35mm F1.8 ),回程改用變焦鏡(Sony FE 24-105mm F4 G),讓同一條路線產出兩種風情的照片,反正定焦鏡才280公克,不會很重。推薦大家試試看這個拍法 :)

定焦鏡很少有防手震功能,這顆鏡頭也不例外,每次這種取景角度都是在考驗憋氣能力和手的穩定度(結果花蕊還是糊的⋯⋯)

仰拍樹葉很老套,但我就是愛這味。而且大光圈的淺景深能製造一種繁複又迷離的景象,怎麼看都不會膩。

扭來扭去的樹枝。

鏡頭最短拍攝距離是22公分,為了要拍一些小東西,常常得整個人塞進樹叢裡壓著拍,也意外地多了很多觀察細節的機會。

在宜蘭某條步道,當天下雨,這隻黃腹鹿子蛾的翅膀上還沾有幾顆小水珠,大概是因為翅膀還沒乾吧,我花了十幾分鐘拍牠都沒飛走,讓我有很多時間可以仔細觀察。

照片已經過裁切,原始照片裡牠其實只佔畫面的5%,還好鏡頭的解析度很不錯,放大來看也沒有問題。

正中央的水珠正要落下。

台灣是蕨類王國,蕨類植物多樣性的密度是世界之冠。

扭來扭去

某種椿象?

也是椿象。拍了這麼多小昆蟲小植物,我也是有點納悶要不要乾脆再買一顆微距鏡頭啊?

特富野古道,當日也是陰雨天,在幽暗的林道裡拍照難度頗高(而且這是首度操作35mm定焦鏡的前幾張照片之一),當下其實很想換變焦拉遠拍壓縮感重一點的照片,但想拍的人只要走過去就不會回頭了,只好就地搶拍。事後看照片,這一系列毫不意外地很多都糊掉了,但因為前後景相對位置很遠,拍出來的效果其實不錯,讓我對35mm拍山漸漸有了信心。

特富野的杉林

林美石磐步道,幽暗濃密的樹林裡橘色非常亮眼。定焦鏡的優勢就是化繁為簡,個人覺得是個作弊嫌疑很大的鏡頭 :P

在郡大林道,由車子裡往車窗外面拍,以儀表板做前景,焦點放在林道上,這樣拍會比較有立體感,否則單拍窗外的風景會有些扁平。

林蔭縫隙間的遠山。

有人說35mm焦段算是小廣角,和標準鏡相比可以容納更多畫面,所以也頗適合在車子裡取景。

很喜歡樹影映照在玻璃窗上的樣子 :)

郡大林道紮營,呆呆一邊準備晚餐一邊欣賞向晚的雲海。

後面那個光點是月亮。

月光下的讀書人。

樹林裡善用樹幹借位,空間感就出來了。

箭竹林裡呆呆閉眼的瞬間。

數量有點太多的登山條⋯⋯

因為遠景的距離夠遠、夠遼闊,大光圈定焦鏡一樣可以拍出還不錯的空間感。

不用廣角、不用變焦,定焦也可以拍出大景(場景對了就可以)

反正還有呆呆的RX100M6可以拍到200mm的長焦段,我總是可以很安心地用定焦鏡拍照。所以,懶得邊走邊換鏡頭的人,攜帶兩機一鏡或許是個解法喔。

「後面那座是玉山。」


鑽。


終於離開箭竹林了。

帶定焦鏡到戶外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拍物件、拍商品,最近幾乎所有產品近拍都用35mm搞定。


定焦鏡真的很適合拍露營的氣氛照。

再次強調,我們真的很不擅長拍食物⋯⋯

吃了一口才想到要拍 XD

屏東牡丹鄉的哭泣湖。原住民嚮導說,因為外地人大老遠跑來發現根本沒有湖水就哭了,所以叫做哭泣湖(亂講)。他事後補充是因為排灣族語「kutji」發音近似哭泣,意指水流匯集之地。

旭海的日出,光線灑在海面超級漂亮。

感謝收看!

#SonyAlpha #SonyA7III #SEL35F18F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