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我離開森林的理由,和到那裡去的理由一樣充分。」電影《荒野之心》和小說《八座山》閱後感

Leave No Trace

最近終於在Netflix看了《荒野之心》,劇情敘述男主角威爾和13歲女兒湯姆住在奧勒岡國家森林的深處,兩人相依為命,以基本的戶外裝備在野地求生,試著與外界隔離,僅在不得已時才仰賴文明工具生存。這樣的生活看似完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性質雷同的另部佳作《神奇大隊長》,但兩者不同的是,神奇大隊長裡的家庭成員們奉行烏托邦式的理想生活,眾人對野外生活皆駕輕就熟且樂在其中,有豐富飽滿的知識與求生能力,能夠出口成章也懂得如何與野獸搏鬥,美好的生活宛如被一層糖衣包覆。

(以下有電影劇透,請斟酌閱讀。)

但是在《荒野之心》裡頭卻看不到這樣的景象,陰冷潮濕的奧瑞岡森林我們在PCT健行時已有領教,能夠在那樣的環境生活如果沒有一點耐性和底子,很難過得如《神》片那樣自在逍遙。因此從畫面中可以看到,父女倆瑟縮在殘破的防水布下避雨,紛亂的營地空間裡陳列著未脫文明氣息的生活雜物,當威爾嘗試在雨中用打火石生火卻屢屢挫敗時,湯姆因為肚子餓得受不了,於是向父親懇求乾脆把瓦斯爐拿出來使用吧,別再堅持下去了。這時,身為退役軍人並疑似飽受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的威爾才放下矜持,讓女兒用文明的火焰溫飽兩人的肚子。

不久,兩人的山居生活被巡山員發現,隨後社工安排威爾和湯姆住進社會住宅,有水有電有瓦斯,不需要再為維持生活基本機能而煩惱。但威爾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在看似一切都步上正軌後,他帶著女兒湯姆逃回另一座山區,企望重啟理想的生活樣貌。從這個劇情的安排我才明白,原來英文片名的「Leave No Trace」(LNT無痕山林),並非在山林抹去自己的足跡,而是嘗試隱身於文明社會,當個沒有身份的人。

父女倆逃離後輾轉往緯度更北的森林,野地的生活也因此更加嚴峻,但威爾明顯沒有將兩人都照顧好的能力,並在一次外出時意外受傷,情急之下湯姆向附近的居林求援,於是兩人住進一座小型的露營拖車社區,居民們都相當善良好相處,父女倆再次獲得了安頓。此時劇情安排一個湯姆向養蜂人學習蜂群習性的隱喻,讓湯姆漸漸找到身在社會體制的歸屬感,但威爾在傷癒後竟再次動了逃離現況的念頭。我忽然發覺,荒野已不是威爾的美好理想國,而是一個逃避現實的洞穴。最後父女倆溫柔地對彼此攤牌,在懇談後尊重了彼此的想法,湯姆繼續留在社區裡生活,而威爾則收拾行囊重返荒野。

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反派,原本以為會扮演「壞人」的文明體制,例如巡山員、社工、員警、接納威爾和湯姆的居民們,反而都用非常溫柔善良的態度擁抱失落的兩人。在沒有任何傳統反派出現,甚至文明和荒野也都扮演與好壞無關的中性配角時,真正的敵人在哪?其實就是自己,「自己」才是生而為人最大的宿敵,找到內心的和諧與身處何地有很重要的關聯,但並非絕對的因果。


《荒野之心》





《神奇大隊長》






八座山

前陣子讀完《八座山》這本小說,對某個段落很有共鳴,剛好和電影《荒野之心》的劇情有些呼應。但要引用文字前,我必須交代一下故事大概的輪廓。故事主人翁名叫皮耶卓,幼時舉家從米蘭搬遷到偏僻的格拉納小鎮生活,也就在這個時期結識他一生的摯友布魯諾,一位牧羊人的孩子,寡言,身上有泥土、甘草、酸奶和牛棚的味道,簡單來說就是充滿「山」的氣息。

隨著歲月流逝,兩人年紀漸長,皮耶卓已在大城市和其他國家轉了一圈,而布魯諾始終待在他最愛的阿爾卑斯牧場裡不願下山。後來直到皮耶卓的父親過世他才重回故地,繼承亡父死前於格拉納買下的一小塊土地。

兩人合力在海拔兩千公尺的山坡蓋了一棟小屋,完工後,皮耶卓時常邀請朋友到屋裡作客,話題常圍繞在是否要住在山裡,甚至共同建立一個烏托邦的理想社會。這時,一輩子都住在山裡討生活的布魯諾發言了:

沒有水泥,房子不牢固。沒有肥料,牧場的草都長不出來。我倒想看看你們沒有汽油,怎麼發動鏈鋸砍柴。到了冬天,你們打算吃什麼?學老祖宗一樣吃玉米粥和馬鈴薯嗎?

只有你們城市佬才會用『大自然』這個詞,而且這個詞對你們而言非常抽象。我們可以實際指著具體的東西說『木頭』、『草地』、『河流』、『石頭』,這些都是能用的物資。如果不能用,我們連取名都懶得取,因為沒有意義。

我觀察到許多人在接觸「大自然」的美好後紛紛表示:「好想一直住在山上。」甚至表現極欲和文明切割的態度,彷彿手機跟網路是何等洪水猛獸,是破壞自己和原始生活親近的兇手。但其實誠如布魯諾所言,沒有文明的工具究竟要如何存活呢?先用手機上Youtube看教學影片再去挑戰野地生活嗎?

寫下《湖濱散記》的梭羅說:「我離開森林的理由,和到那裡去的理由一樣充分。對我來說,或許我還有多種的生活可過,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時間只花在一種上面。」

所以必須要認清的事實是,經過長時間都市化、社會化之後,大多數人類都已被文明塑造成現在的模樣,無法切割、也無法抗拒。文明和荒野看似衝突對立,但實際上所有文明皆孕育自荒野,而且如果沒有可供對照的文明,那這個世界也就沒有荒野可言了。結論是,我們需要山林也需要城市,兩者都是孕育成長的養分,缺一不可,差別在於個人選擇文明與荒野生活的比例有多少罷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