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巴庫拉斯・達瑪巒部落(地利村)


山友常提及的「丹大」是個簡稱,實際地理位置涵蓋濁水溪流域下的丹大溪卡社溪巒大溪郡大溪,這一帶是百多年前布農族的原鄉,若要追溯布農族的起源,就得從這裏開始。

布農族群分為六個大社,最原始的是「巒社」,後來再分流出去的有「卡社」、「卓社」、「丹社」、「郡社」,還有被認為已被鄰近鄒族同化的「蘭社」。若不納入蘭社,布農族五大社群盤據的這塊淨土被稱為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帶,保留最原始自然的生態風貌且現已幾乎無人居住,也是台灣山友魂牽夢縈的荒野秘境。

而斷裂孫海橋所在的合流坪就是一個關鍵點,進入丹大林道走七彩湖六順山、從雙龍林道進巒安堂上西巒大山,或是到丹郡巒溪一帶探勘,都得經過舊卡社群的所在地,也就是南投信義鄉的潭南地利雙龍三座村落,尤其是人口最多的地利村,可說是進入中央山脈核心的重要門戶之一。

就算不深入這塊人跡罕至的高山與溪谷,就近到地利村周圍仍有許多可探之處,這裡有豐富的生態和濃濃的部落風情,可以是山友進出高山的補給站或休息站,也可以是一般遊客特地過來參訪的生態文化景點。

過去到地利村總是匆匆經過而已,不是去爬山就是去露營,直到上回走雙龍林道上巒安堂,在地利雙龍兩個地方稍微停了一會兒,這才有些粗淺的地方認識。這次應「旋之恆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邀請,用兩天一夜的時間,去看看一直沒時間安排的巴庫拉斯,從濁水溪谷仰望四周的崇山峻嶺;也再次拜訪雙龍林道,走過一段充滿神秘氣息的獵人山徑。

但其實回家一陣子後,最心心念念的其實是部落裡的烤豬肉,以及當晚在民宿裡度過那脫離現實光景的絕妙一夜⋯⋯(想知道有多奇妙就繼續看下去吧)



地利村:進入中央山脈心臟地帶的門戶



(圖片原始來源,紅字與橘字是我自己加上去的註腳)

攤開濁水溪流域圖可以很清楚看到卡社溪丹大溪巒大溪、和郡大溪與布農族舊社的分佈。


鈴木秀夫編,1935製,《台灣蕃界展望》— 蕃族分佈圖。照片翻攝自《館藏19-20世紀臺灣歷史地圖》,作者吳佰祿,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再看看這幅日治時代古地圖,日本人將布農族(ブヌン,Bunun)的分佈區域用綠色標示,我另外用深一點綠色框將五大社標示出來,對照被標示為「主要道路」的紅線,可以辨識出這一帶因應理蕃政策所開闢的幾條警備道:東西向有北邊一點的能高越嶺道、中間的八通關越道路、南邊的關山越嶺警備道,以及南北向貫穿巒郡社群的中之線警備道

據說,布農族是最後一個被日本人「順化」的台灣原住民族,因而從這麼密集的理蕃路網可以看出,布農族真的是一個族群龐大又生性剽悍的族群,才會讓日本人如此頭痛又重視。這些路線有些已變成熱門登山路線,例如能高越嶺、八通關,而關山越嶺道則是臺20線南迴公路的原型;有些則業已消逝,或正在努力抵抗消逝,只待熱心熱情的愛山人士將過去的歷史還原。

個人認為,若想要了解布農族的文化歷史,地利村是非常推薦過去拜訪的地方,原因有二。第一、目前布農族散居台灣各處,但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仍是南投縣的信義鄉,而信義鄉涵蓋的地利村,地理位置上可說是距離丹郡巒溪祖居地最近的部落;第二、據說卡社群人不太喜歡移動,因此保留了布農族最原始傳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

註:另有此一說。布農族最早最早的祖居地並不在這片山區,而是在近海或西部平原的土地上,這樣的遷徙淵源和鄒族人相近,可能是外來族移入或是天災等因素。從何查証呢?舉例來說,根據口傳歷史,最原始的巒社群人表示他們的家鄉在「Lkann」,而郡社群人則說他們原本住在「Linkipao」和「Lamtao」。如果用音譯去推測地名,「Lkann」音似鹿港,「Linkipao」是林已埔,也就是現在的南投竹山,而「Lamtao」就是南投。這樣算起來,身為一個鹿港人,我也算是和布農族有些淵源囉⋯⋯(硬要牽扯)

村子的入口意象是一隻大公雞,這不是隨便陳列的裝置,而是來自一個有趣的典故。相傳這邊原本是蚊蟲孳生的沼澤地,直到某天黎明時一隻大公雞啄食蚊蟲並將之驅趕後,居民才終於免受蟲害之苦,於是大家改稱部落名叫「Tamazuan」,也就是布農語「公雞」的意思。

達瑪巒部落居民原本住在更深更上游的「巴庫拉斯」,但在日治時代,約莫1903年開始,為了方便「管理」,族人陸續應政策遷移到現在的地利村,變成一個示範型的近現代部落,所以這邊的街道大致方正 ,整齊,算是傳統部落少有的情景。

第一天早上先在村裡集合,整裝後便循台16線接到丹大林道舊線,挺進地利村居民的祖居地—— 巴庫拉斯



探訪地利村的老部落:巴庫拉斯


土虱灣
出發後在抵達巴庫拉斯前,擔任嚮導的谷長城(Bunun)大哥先將車子停在台16線大約32公里處,這裡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地利村著名的河谷景觀:土虱灣。

「土虱灣」也叫「Quas」,布農語是「Zeikudaing」,意為「大彎」。下方的濁水溪在此轉了一圈,形成一個環繞180度的大灣,居中的山脊順勢落下,扁扁圓圓的大頭像極了鯰魚,所以才有土虱灣的稱呼。

站在這個位置可以看到濁水溪往水里的方向流去,也可看到紅色的雙龍部落聯絡道路,將左邊平緩台地上的雙龍村,和右邊河灣沖積平原的地利村兩相連接。


巴庫拉斯舊家屋
到巴庫拉斯之前會先抵達一座荒廢的傳統家屋,以布農傳統的石板工法砌成。谷大哥在這邊講解族裡的傳統和房子建造的方式,還發願要將這邊重新整理,讓房子恢復昔日的光輝。

雖然沒有門了,但進入家屋前還是要用傳統儀式向祖靈致敬。(這款小米酒真的好喝,可以向谷大哥買,但我忘了⋯⋯)

在屋內外轉了一圈,赫然在隔間牆上發現一個熟悉的輪廓⋯⋯

有人也看到一隻肥胖胖的水豚嗎?XD


巴庫拉斯弦月瀑布
終於抵達「巴庫拉斯」的行車終點,雖然路途不遠,但這段舊林道的路況不好,比力行產業或郡大林道都還顛簸,坐在四輪驅動的得力卡上實在震得我七暈八素,而且有段鐵橋非常窄,如果要我開自己的四驅貨卡,恐怕也沒有信心可以安然通過,所以建議過去的人一定要找接駁,免得在深山裡刁車,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照片這棟石板屋建築蓋在舊校舍和駐在所的舊址上,採用傳統工法並請布農族的老師傅協助,光搜尋可用石材就用了八個月時間。目前是一座可以接待遊客居住的民宿和生態教室,即使什麼事情都不做也能感到徹底的放鬆,因為這裡與世隔絕,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甚至也沒有可用的電信訊號。

老石板屋的主人宋先生還沒返家,我們一行人先在屋外休息用餐,吃的東西是布農族的「獵人飯糰」,樣子很像排灣族的cinavu葉粽。

「請注意!吃東西時不要餵狗,謝謝!」屋子的前廊上貼有這麼一句標語,我正覺得納悶時⋯⋯

宋先生養的小狗就跑過來了 XD 原本看到我們這幫陌生人走近還很盡職地汪汪大叫,想不到用幾個粽子就被征服了。

好大的人面蜘蛛。

在宋先生回來前,谷大哥先帶我們去看離石板屋不遠的巴庫拉斯瀑布,路程大約20分鐘,路不難走,我穿水陸涼鞋就夠了。

這就是巴庫拉斯的名勝「弦月瀑布」,大約三~四層樓高,奔瀉的水流從光溜溜的岩壁流下,非常壯觀。

融融歷險記的BEN,看起來非常享受瀑布灌頂 :P

谷大哥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獵人,他總能邊走路邊解說,還可以用餘光發現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獸徑,他會說:「這是山豬走過的路」「那是飛鼠爬過的樹」,讓我們聽得一愣一愣的,信手捻來全是寶貴的獵人智慧傳承。

谷大哥拿起路邊一束木賊草,因為莖部含有矽質,摸起來粗粗的,因此可以當作清潔刷,或是應急用的磨刀石。

走沒兩步又抓起一把鹽膚木,這可是山裡的綠色寶藏,是原住民族過去食用的植物鹽,排灣族和魯凱族都很擅長提煉和料理,原來布農族也有這一招。

步道和關門古道有一點重疊,路上偶爾能見到一些駁坎和家屋的遺跡。


濁水溪谷尋找龍紋石
大概一個小時後回到巴庫拉斯民宿,外出的宋先生回來了,立刻親切地用高山野茶招呼大家。本人和牆上的插畫長得一模一樣,很可愛,聽說他年輕時愛溪釣,走遍台灣溪谷,因緣際會來到巴庫拉斯,見到隱居山中的傳奇人物阿順伯,可能因為嚮往原始簡單的生活,也因為愛上巴庫拉斯的美,於是一待就是27年。實在令人羨慕。

若是沒有回到部落或水里鎮上,這部外接電瓶的老式收音機就是巴庫拉斯對外的唯一管道。但其實,這座巴庫拉斯生態農莊有自己的官網(可以預訂住宿和遊程),甚至也有經營臉書專頁(但好一陣子沒有更新了),看來宋先生應該有個可以收到訊號的熱點 :P

聊了一會兒,談到「龍紋石」這東西,於是宋先生拿出他的珍藏,原來這是台灣特有礦產,簡單來說就是含有金屬成份的石塊,可大可小,大的上噸,小的一手可抓起,琢磨之後金屬的部分會發出光澤,有鈦銀色、金銅色,和綠色或棕紅色的石質部份兩相輝映。如果紋路稀有或體積碩大,可說是珍貴的山中瑰寶,聽谷大哥說等等要去的濁水溪床可以撿到。

離開宋先生的石板屋,大概再開車不到十分就能抵達濁水溪谷,這才明白為什麼這個地名會叫「巴庫拉斯」,也就是布農語「河岸地勢平坦、水源豐沛的好地方」的意思。如果繼續往上游走可以通到武界,這條乾季時才能走的水路有個別稱,叫做「58公路」,起點是武界,終點就是巴庫拉斯。

另一位同行的嚮導幸有福大哥,正在和呆呆解釋如何安全渡溪。

這一幕讓我看得很感動,幸大哥主動拿出預先準備的垃圾袋,撿拾溪床上遊客留下的垃圾,努力讓這塊祖居地能保有美麗原始的風貌。

前幾天沒下雨,水位不高,徒步意外地輕鬆,涉過一小段溪水後就全是乾乾的石子路了。

驚見一部報廢的吉普車,看款式推斷可能是PRINCE,不曉得何年何月拋錨在這邊呢?車款不是真的太舊,會有這樣的外觀肯定是因為受到溪水的反覆沖刷而成,可見水流力量之大!(不敢貿然挑戰58公路了)

接下來是放風的自由時間,大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泡水、玩水,或是撿龍紋石都可以,總之這個美好的午後是專屬自己的時光,我站在清涼且水位不高的濁水溪裡仰望四周的懸崖峭壁,心裡感到一陣久違的平靜,突然好想就住在這邊兩三天,什麼事情都不做⋯⋯

結果同行的SKY竟然還真的撿到幾顆龍紋石!看來這真的不是騙觀光客的東西,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撿到!

看看手錶,時間差不多了,谷大哥也不催促大家,用很舒服的節奏帶大家慢慢離開巴庫拉斯。我猜啦,可能他也很捨不得離開吧?



部落裡那絕妙的一夜


雖然車子走在舊林道上晃呀晃地,我還是因為疲倦而沉沉睡去,再次醒來時發現已經回到地利村的遊客中心。

走到廣場,發現竟然有一整隻烤大豬!實在太令人驚喜!(負責烤全豬的小志哥在部落開餐館,也經營到全台烤全豬的外燴服務)

這是吃到後來只剩豬架子的烤豬了(一隻豬可以給50幾個人吃飽,實在驚人)

烤肉烤到一半跑去唱歌的小志哥 XD

另一個節目是部落裡的大哥大姐帶領大家跳舞。

趁幾分醉意也下場同歡,興奮到模糊啊~~

結束廣場的原民派對,谷大哥帶我們返回他在雙龍部落經營的民宿,路上停了一間雜貨店,可說是部落裡最大的賣店了,各種民生用品食品應有盡有,就連那隻黃喉貂標本的存在感也不讓人感到違和 :P

半夢半醒間,我又在搖搖晃晃的得利卡上睡著,再度醒來又到了谷大哥經營的民宿:長城高山休閒農莊,位在雙龍林道的岔路上,距離紅色柵欄不遠。

民宿裡頭的擺設相當有特色,尤其是各式獸骨和貼滿牆面的照片,全都是谷大哥過去打獵的風光偉業,但他開玩笑說:「不曉得為什麼,那些山羌和山豬都會跑過來撞我的車,碰一下地就受重傷了,只好帶回家囉⋯⋯」

好啦。玩笑歸玩笑,我還是能深深感受到,谷大哥身為一個布農族獵人而感到驕傲的心情。他拿出自己做的獵弓,指著弓上的八字繩套表示,這是布農族獵人才有的設計傳統,可以讓獵人輕鬆地快速張弓後射殺獵物。他臭屁地說:「別人都沒有啦,只有我們才有。」

不曉得為什麼,明明烤豬宴已經吃得很飽了,閒不下來的谷大哥竟然在廚房默默地開火煮宵夜,一鍋熱湯麵、燙魷魚、煎蛋輪番上桌,結果竟然還是被我們吃光了⋯⋯

酒足飯飽,他打開卡拉OK機器,有點靦腆地說:「不然我來唱一首歌好了⋯⋯」超可愛,超魔幻,這可是高度近1400公尺的深山,外頭下著細雨,伸手不見五指,也看不見聽不見附近有任何人煙,但是屋子裡頭老歌一首接一首,我也久違地拿起麥克風唱了幾句。真是難以相信眼前的光景,如此地突兀、如此地不協調,卻萌生出一種異樣的趣味。朋友看我拍的照片給了以下回覆:「這根本是電影場景吧!」

這裏設備齊全,連七彩霓虹燈都有!

結果這一個魔幻的夜晚,變成這兩天一夜最懷念的情景 :)



雙龍林道:深入真正的獵人步道


隔天從谷大哥的民宿起床,天亮後才看清楚這邊的樣貌。用過早餐不久,和其他ㄧ同體驗行程的夥伴們會合,在另一位獵人嚮導金大哥(Bali)以布農傳統為大家祈福後,隨即開啟本日令人期待的行程:獵人步道。

在桌腳發現谷大哥的「路槍」,據說專獵山豬,而且百發百中。

祈福儀式也要喝小米酒啦!(但交杯不是布農的傳統喔)

獵人步道就在雙龍林道上方,大約一個小時可以走完。我問領頭解說的嚮導,這條山徑真的是你們平時使用的獵場嗎?

他說沒錯,的確是獵場,但為了提供遊客做生態導覽才讓出來,而且還花了不少時間重新整理,甚至用手作步道工法強化某一處崩塌,真的非常用心。

和前一日的晴朗不同,行程第二天雲霧較多,天空偶爾還下點細雨,於是整座森林煙霧彌漫,變成我最喜歡的神秘樣貌。樹上的山蘇從仰望角度看來,更像是噴發的綠色煙火了。

是不是有什麼小動物偷吃後長大啦?

行經一處展望,嚮導說天氣若好,可以直接看見山下的日月潭。但這天雲層太厚了,只能憑空想像。

有人說這是野生沙威瑪 XD

森林裡的大耳朵。

這一段就是補強後的手作步道,不說還看不出來,這才是手作步道的最高境界!要讓路好走,又不能看出人工的鑿痕,確實需要巧思規劃,也很高興協會努力維持這條山徑的原汁原味。

走到這裡已接近尾聲,接著會走出獵人步道,銜接雙龍林道。

結果走出來發現,原來這是之前走雙龍上巒安堂經過的一處疏伐場,那部拍過的老舊卡車就停在轉角路口。

路過一堆疏伐的柳杉,接著再度搭上得利卡,接駁回地利村午餐後,兩天一夜的行程就要結束了。

這天午餐的地方。「SiKaKa」是個很有趣店名,布農語的意思是「卡住了」,意思是希望遊客來到這邊會被老闆娘精心準備的美食卡住,不吃到盡興不能罷休呀!

這⋯⋯也太精緻了!無論擺盤、口味、食材和料理法都非常用心也很有創意,重點是每道菜都好吃,實在讓人驚喜萬分!

蝦兵蟹將來報到。

酒足飯飽後就要和地利村道別了,我們一夥人特地到前晚負責烤全豬的小志哥店裡,想要和他好好道別,感謝他昨天努力製作的美味。小志哥二話不說,立刻端出他特調的小米酒,斟了一杯又一杯,最後乾脆整瓶送給我們,實在有夠豪爽,明明只是前一晚有一起喝酒講瘋話而已,就已經有一見如故的感覺了。

說聲再見,地利村,我們絕對會再過去拜訪!

這兩天在地利雙龍遊覽,給我最大的感想是,每個地方每個小鎮或村落都一定有美麗的風景、美味的食物和美好的體驗,你很難比較誰比較好,但絕對能夠清楚記得和誰誰誰曾在某個地方建立了情感。因為風景可能會重複,但人情味不會,那是獨一無二的珍貴瑰寶,值得回味,也值得每隔一段時間再回訪

下次如果再回地利村,應該就是走到七彩湖了吧?

✅ 相關遊程體驗及規劃,請洽:丹大布農生態旅遊協會;或透過 官方臉書專頁 聯繫。




參考資料:
● 「布農族的祖先」,網路資料。
● 「維基百科:布農族」,網路資料。
● 《館藏19-20世紀臺灣歷史地圖》,作者吳佰祿,2020,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 《消逝的中之線 ─ 探尋布農巒郡舊社》,作者鄭安睎,2019,采薈軒文創美學有限公司出版。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