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谷關的山林與泉水 — 四條親山親民的健行路線推薦

2021年2月,谷關遊客中心重新開幕,將谷關在地的歷史、文化和風景,以美學的角度重新爬梳,以微型「入關博物館」為全新面貌,在入關的第一站和遊客接觸。

透過這次別開生面的合作,我們走訪谷關數次,精選出四條親山又親民的健行路線,希望提供大家用雙腳作為開啟感官體驗的起點,一起走入谷關的山林與泉水。

*了解更多:PLUS 19 台灣溫泉鄉



登山須知



• 充分的行前規劃與準備,包含路線設定、風險評估,並做好糧食與飲水之計畫。
• 在既定路線上健行,切勿偏離主線或擅自開闢捷徑,藉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 謹守無痕山林原則,將垃圾帶下山,共同維護環境整潔。
• 愛護原生自然環境,不破壞一草一木,盡力維持山林原貌。
• 小心用火,並遵守步道守則與相關引火規定。
• 尊重野生動物,不得任意餵食或打擾。
• 尊重其他山友,不大聲喧嘩、不互相干擾,同時保持互相禮讓之態度。
• 穿著合宜的戶外裝備與服飾,例如健行鞋、背包、排汗衣、雨具、遮陽帽或登山杖。
• 禁止攜帶寵物或散播外地植物,以免破壞原地生態。
• 注意山區氣候與地形的變化,斟酌自身能力,保持行程彈性。



登山裝備建議


登山健行和任何戶外運動一樣,從事者必須具備基本體能門檻,也應穿著合宜服飾並配帶專門裝備,如此才能在接近美妙的大自然之餘,也可以用輕鬆愉悅的心情享受整個過程。因此,若是因為準備不足甚至輕看了山區活動,很有可能讓遊興大減甚至有安全之虞。若要走得盡興又安心,建議在背包裡至少準備下列之基本清單:

• 25公升左右小容量背包
• 登山鞋/健行鞋
• 排汗衣褲
• 簡易保暖衣物
• 雨衣、雨褲
• 遮陽帽
• 拭汗毛巾
• 登山杖
• 頭燈(預防摸黑下山)
• 個人衛生醫療用品
• 紙本地圖/電子地圖
• 行動糧與足夠的飲水



泡湯須知


谷關原為泰雅族的傳統居地,進入日治時代後,原住民於西元1907年在此發現溫泉,隨後在西元1927年由台中州政府與民眾合資興建浴場,舊稱為「明治溫泉」,謠傳是因有明治天皇夫婦在此泡湯而得名,也有一說是由泰雅族語的「Meiji」音譯為日語的「めいじ」。

民國49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谷關因地利之便和溫泉資源開始吸引觀光人潮,雖然歷經兩次嚴重天災,仍在修復後繼續屹立於中橫要塞,提供往來遊客和登山者一處歇腳之地。區域內溫泉旅館林立,大多集中在谷關遊客中心周圍,可在下山後過去泡湯休息或過夜,將遊玩的興味從山林延伸至溫熱的泉水。

谷關溫泉的泉水屬中性碳酸氫鹽泉,酸鹼pH值約7.9,水溫約48℃-60℃,水質清澈可飲用。由於泉水溫度較高,浸泡時能帶動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因此能幫助身體加速排水與排廢,間接緩解運動後的疲勞,是在登山健行後非常有益身心的修復活動。在辛苦一天後,用溫熱泉水洗去一身的污垢和疲倦,接著坐上餐桌,和家人好友用美味餐點好好犒賞自己,是健行步道與溫泉之鄉的最完美結合。


泡湯小技巧

• 建議運動後休息至少一小時以上,待身體舒緩後再泡湯。
• 可先使用冷水沖洗身體局部,接著再入熱湯浸泡,加速解除肌肉之疲勞。
• 每次泡湯以10~15分鐘為循環,切勿浸泡過久時間。
• 記得補充水分。
• 可事先酌量進食,避免空腹時直接入浴。
• 若感冒、生病,或身體有局部發炎、腫脹、扭傷或舊疾等不適情況,不建議浸泡熱湯。
• 有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血脂異常,或女性處經期與懷孕初末期者,也請避免泡熱湯。



01 捎來步道 Shaolai Trail



路線資訊

步道難度:★☆☆☆
適合族群:親子、長輩各年齡對象
步道距離:單趟1.3公里*串連兩邊入口的道路行走距離約900公尺,費時約15分鐘,可成一環狀路線
所需時間:1小時
步道型態:A進B出


步道簡介

「捎來」名稱來自當地泰雅部落頭目名字之發音,步道規劃完善,沿途皆有親民好走的木梯、石階,只是步道沿山勢而建,落差大、陡坡多,剛開始要注意調整呼吸與步伐頻率,待身體習慣後便能適應。路徑上有高聳的台灣五葉松、二葉松和常綠喬木提供涼爽的遮蔽,可透過樹梢觀望遠山,或在制高點欣賞大甲溪谷與谷關溫泉地區之風光。步道四季風景宜人,春天有櫻花,秋天有楓紅,任何時刻都適合前往拜訪。

從地勢來看,捎來步道闢建於河灣上的獨立丘陵,與谷關遊客中心以大甲溪相隔,進出東西兩端入口,必須分別通過捎來吊橋和谷關吊橋才能抵達。單向距離總長1公里,步行時間約1個小時,兩端入口可用步行方式銜接為一環狀路線,僅需增加約15分鐘路程。

一般遊客多由谷關遊客中心進入西端步道入口,步行約30分鐘後即可抵達步道制高點的觀景亭,往北有銜接波津加山的岔路,往南則通往東端步道口。可在通風涼爽的休息亭小歇,休息片刻後,下山時在通過綠色扶手的木棧道後便可順利抵達出口。

結束健行後可以到谷關溫泉公園的泡腳池,感受讓溫泉魚親近雙腳的新鮮體驗;或是花點時間參訪谷關遊客中心暨文化館,內有詳細的旅遊資訊與谷關地區溫泉、林業和中橫公路的開發史,也有當地豐富的生態資訊可供瀏覽,可在上山前預習,下山後複習,建立對谷關地區更完整立體的認識。

捎來步道位於谷關遊客中心北面的獨立丘陵,兩者有大甲溪相隔並以兩座吊橋相連。

從谷關遊客中心經捎來吊橋進入步道西口,可飽覽壯闊的大甲溪谷和環繞的山景。

捎來步道西端入口,此處有休息平台和座位區。

步道沿山勢闢建,階梯坡度落差大,要注意調整呼吸和步頻,且初時綠蔭較少,可以眺望遠處谷關七雄之一的波津加山。

佔地廣闊的休息平台,可在此稍歇並閱讀生態資訊。

高聳昂然的台灣五葉松,是步道沿途目測最高的大樹。

台灣五葉松,松科,大喬木。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淺龜裂或不規則淺溝裂。針葉5根一束。毬果卵狀橢圓形,果長7~10公分;種鱗之鱗盾成菱形;種子有翅。分布全島中低海拔之山區。幼樹常為盆栽的材料,亦為仲要綠美化樹種。(文字來源:步道說明牌)

台灣二葉松,松科,大喬木。幹皮灰褐色,縱向深溝裂,不規則片狀剝落。針葉2根一束,長5~14公分,稍硬直。毬果長5~8公分;果鱗長橢圓狀矩形,鱗背肥厚,略呈菱狀四方形,鱗臍長凸。種子連翅長約2公分。(文字來源:步道說明牌)

台灣五葉松的毬果。

位於步道制高點的觀景亭,許多山友會在此休息,調整健行節奏。前往波津加山的岔路也在此,往來還需費時七個小時,切勿與下山路徑混淆。

景緻頗有特色的木棧道。步道採友善工法,扶手會避開大樹,巧妙地融合讓人心情感到療癒。

此處設有一休息平台,可以欣賞谷關溫泉飯店區沿岸街景。

續行,走到另一溫泉飯店之後院代表已接近出口。

離開步道後可慢慢散步走回起點的谷關遊客中心。

行經日式風味濃厚的溫泉街。

谷關吊橋上的風景。

谷關遊客中心的表演廣場前有一棵大樹,綠蔭濃密、微風徐徐,適合在此放鬆,回味一天的旅程。



02 斯可巴步道 Sikeba Trail



路線資訊

步道難度:★★☆☆
適合族群:親子、長輩各年齡對象
步道距離:約6公里(含農家產業道路)
所需時間:3.5小時
步道型態:環狀


步道簡介

「斯可巴」是泰雅族語「手」的意思,緣由來自約莫五十多年前,原生在屋我尾山腳一帶(今十文溪畔)的Na Min Wu Li部落居民,隔著大甲溪看見對面山谷有一塊佈滿松林的台地,於是號召族人到此地開墾。因為是用「手」指出來的地方,所以便用泰雅族語「斯可巴」(Sikeba)為之命名,也有這塊新開墾的淨土像攤開的雙手之涵義。

斯可巴步道原是舊時泰雅族人往來南投縣的交通要道,也是族人的傳統獵場。國民政府時代,有關單位將新山林場和通往馬崙山主峰的路線整併為新山步道,其下環狀的支線則規劃為現今的斯可巴步道。

斯可巴步道林相豐富,二葉松和五葉松像巨大的屋簷,叢生的灌木和蕨類滿則佈山徑兩旁,樹蔭遮蔽多又綠意盎然,走起來非常涼爽,且步道設有好幾處休息區,可在椅子上稍歇或用餐,靜靜欣賞微風搖曳樹梢的寧靜。

步道為環狀路線,多數人採順時針方向健行,一開始會先走在水泥產業道路,待經過農家後正式進入登山口,在抵達廢棄工寮後步道漸趨平緩,接著便走在平均海拔約1,400公尺的幽美山徑,直到往馬崙山的岔路後才開始下坡。海拔降到1,100公尺左右之後,下坡路段結束,步道進入杉木松木混合林,隨後在抵達八壯士後離開斯可巴步道,完成O型環狀路線。


步道起點出發不久會經過私人經營的露營區,依指標方向繼續沿水泥產業道路上行。


抵達登山口前的展望,下方是斯可巴部落的農家,對面左側突出的山頭是谷關七雄之一的東卯山,往右延伸則分別是屋我尾山和波津加山。


由此正式進入馬崙山和斯可巴步道的共線入口。


金毛杜鵑,台灣分佈從平地到近海拔三千公尺的山區皆可見到,花期為每年3月到10月,是台灣野生杜鵑中花期最長的一個品種。


初始有一小段爬坡,可在此階段調整呼吸與節奏,讓身體漸漸習慣。步道起點海拔約一千公尺,溫度會比平度低攝氏6度,加上步道沿途有濃密的綠蔭遮蔽,斯可巴步道一般來說是涼爽舒適的路線,除非遭遇低氣壓悶熱的天氣。


大頭茶花,台灣原產植物,常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別稱山茶花,泰雅族人稱它為「Han-gahen」。外型和山薔薇接近,但大頭茶花的花瓣比較不修邊幅,因其生長在向陽的高聳樹梢上,高度約10公尺所以不易觀察,見到它的時候常是落花狀態,猶如散落遍地的雪花。


經過廢棄工寮後步道轉趨平緩,沿路生態豐富,可放緩腳步細心觀察植物和昆蟲,感受森林裡的寧靜,或是遙想泰雅族獵人過去在此捕捉獵物的情景。


掉落在地上的大葉苦櫧果實,此類殼斗科植物橡實是山區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切勿撿拾下山,免得讓動物們餓肚子了。


抵達五葉松媽媽觀景平台,此處展望不錯,可以遠望對面的谷關七雄。

五葉松媽媽,因為她碩大的身軀孕育了許多生命,所以被泰雅族人尊稱為「YAYA」(亦即母親),也被視為步道尾端同為五葉松之八壯士樹的母親,獵人上山時會抱抱她以祈求平安。因其樹幹雙叉較不具經濟價值,逃離林業時代被砍伐的命運才能倖存至今。


通過木橋後會經過一段木棧道,這段路程起伏不大,一直到往馬崙山主峰的岔路才開始下坡。


尚未開花的水鴨腳,秋海棠科,是台灣特有種,因其扁平光滑似多肉的外觀很像鴨腳,故有此稱。花期為5月至9月,花開貌美,是清秀的粉紅色;未開花前則是紅褐色,狀似鴨腳,兩種姿態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抵達三岔路。向上通往馬崙山步道主線,可抵日治時代的新山遺址和馬崙山主峰,距離尚有5.2公里,有意挑戰者請斟酌自身體力,並掌握回程時間,勿摸黑下山。向下往八壯士為回程方向,再走2公里即可抵達路線終點。


回程下山的林相開始出現變化,因採光較好,蕨類和灌木植物較少,路線兩旁多以喬木為主要植被,步道上鋪滿針葉,柔軟地像走在地毯上。


途經一姿態優美,彷彿溫柔前傾的巨大五葉松,讓人忍不住想過去擁抱。


若是走累了也有座椅供人休息,可稍歇一會兒感受林間微風的吹拂。


躲在綠葉後的盲蛛,雖然外型很像蜘蛛,但兩者實屬不同種類,盲蛛反而和同為跑足亞綱的蠍子較具血緣關係。


黃柄小孔箘,常生長在中級山陰暗處的朽木上,外型很像古早味的豬耳朵餅乾。


台灣五葉松。


抵達被稱為「八壯士」的五葉松巨木群。八棵壯碩的五葉松聚集在懸涯邊坡,彼此間距約5公尺,因群聚生長的情況很少見,所以有八壯士之稱。步道出口就在八壯士旁,途經另一農家後便會回到起點入口,完成斯可巴步道環狀路線。



03 德芙蘭生態步道 Tbulan Trail



路線資訊

步道難度:★☆☆☆
適合族群:親子、長輩各年齡對象
步道距離:約3.2公里
所需時間:2小時
步道型態:環狀


步道簡介

「德芙蘭」是泰雅族語,意為「容易舀水」,名稱源自此地有許多湧泉,是塊好山好水且宜人居的好地方,也是松鶴部落的舊稱。

九二一大地震後,地方政府和部落為了振興產業與觀光,於是在東卯山東南面的大崩壁,循著一部分台電維修用的保線路改建為德芙蘭步道,同時在山上就地取材鋪設石階,完成一條綠意盎然且林相豐富的生態步道。

實際上步道分為兩段,一是西段銜接至東卯山的「德芙蘭步道」,但現已因中段吊橋有結構安全之疑慮而暫時封閉;一是東段環狀的「德芙蘭生態步道」,也是被普遍認知為德芙蘭步道的環狀路線,總距離約3.2公里,平均步行時間約2個小時,起終點設有方便的停車場、公廁,並於步道至高點建蓋一座休息涼亭。

德芙蘭生態步道上下的坡度適中且高度落差不大,卻可在僅僅三百公尺的海拔垂直分布內觀察到生態的多樣性,有熱帶風味濃厚的蕨類、藤類和闊葉植物,也不乏有中高海拔山區的針葉樹和喬木。沿路設有許多解說牌,是一座能夠觀察、認識野生動植物的生態教室,也是闔家親子共遊或三五好友踏青的好去處。

步道入口設有停車格,入口處是一座涼亭,出口則是一座公廁,環境維護整齊清潔。

往涼亭方向走一小段水泥路之後,由右側小徑進入德芙蘭生態步道。(註:雖然官方沒有規定行走方向,但一般來說會由里程指標0K起登,也就是逆時針方向出發)

步道上的林相非常多元,綠意盎然且生態豐富,是當地獵人和生態解說員從事戶外教育的絕佳場所。

行經第一座吊橋。

用手觸摸,感受樹木傳遞的溫度和輪轉的歲月。

第二座吊橋橫跨溪溝,橋上可環顧四周秀麗的景觀,欣賞不同層次的綠意與生態。

從起點到至高點涼亭的高度落差約有250公尺,爬升不多,加上坡道上普遍設有方便好走的階梯,所以是條難度不高又能親近大自然的休閒步道。在坡道停下休息時別忘記回頭看看,偶爾會發現可看遠景的展望,可趁這個機會稍稍喘息調整呼吸。

經過一座電塔後抵達至高點涼亭,旁邊有一棵巨大的五葉松,可在這邊休息、乘涼,或是補充行動糧和飲水,接著馬上就要下山了。

下坡後會和一小段台電保線路重疊,因此會有一處短暫的展望,可以看見東卯山面南的稜脈。

九月,樹葉已漸漸轉黃,宣告秋季的來訪。

步道西側下山的路況和林相較為原始,再度進入仿若雨林的深山裡,僅僅兩百多公尺的高度落差,生態物種就能有這種垂直變化,實在令人讚嘆。


在台灣很常見的腎蕨是附生或地生蕨類,嫩葉可以食用,存於地下的球形貯水器則可用於解渴、解熱,是很重要的取水、求生植物。



生長於樹幹上的蠔韌革菌,因外型像牡蠣殼而有此稱呼,常在腐木上大量叢生。

葛藤花萼細細的絨毛上沾滿了雨後的露水,閃閃發光。

沿著電纜下的保線路回程,越接近出口路徑就越平緩,也有較開闊的景觀可以看見對面的山頭。


出口就在停車場旁邊的公廁,可在此方便或洗把臉,稍微整理後再下山,結束雖然路程袖珍,但生態林相卻極為豐富多元的德芙蘭生態步道。



04 蝴蝶谷瀑布步道




路線資訊

步道難度:★★★☆
適合族群:適合有登山經驗者
步道距離:來回約6.6公里
所需時間:4小時
步道型態:單向來回


步道簡介

唐麻丹山是谷關七雄之一,有裡冷和松鶴兩個登山口,由裡冷部落出發的距離為5.1公里,費時約4小時。大多數人在登頂後會下切支線再走1.6公里順遊蝴蝶谷瀑布,回程走松鶴線步道返回起點,走法多變有彈性,是七雄之中唯一有瀑布景觀的路線。

若不取唐麻丹主峰,由松鶴部落直抵瀑布的路線則被稱為「蝴蝶谷瀑布步道」,單程距離約3.3公里,需原路往返。前半段多屬上坡,林相多屬喬木和灌木,後半段多屬下坡,常年潮濕、水氣豐沛,步道兩旁多是叢生的蕨類植物。

前往溪谷的步道生態豐富、景觀多變有層次,可聚焦於看似不起眼卻魅力十足的小花小草,或是放眼溪谷山壁上的蔥鬱樹林。遠方的山巒常有飄渺的山嵐,瀑布周圍則有氤氤水氣籠罩,沁涼清澈的溪水有魚有蝦,而近水的溪床常有數量驚人的蝴蝶駐足,每當群起翩然飛舞時,如夢似幻的情景讓人彷彿置身另一個世界。

雨後或汛期的水量較多,請評估自身安全,勿任意下水嬉戲或游泳。


蝴蝶谷瀑布步道的入口在松鶴部落的一戶農家(唐麻客棧),若驅車前往需將停車費自行投入錢箱(汽車一百元,機車五十元)


走過農家用地並經過涼亭後才正式進入官方步道。





琉璃蛺蝶的早齡幼蟲,身上有鮮豔的綠色棘刺。


越過最高點後,步道和唐麻丹主峰岔路會合,右上往主峰尚有1.1公里上坡,左下往蝴蝶谷瀑布距離為1.6公里,路上會有獨立標示的里程指示牌。


從岔路沿著杉木林道往下走100公尺抵達休息區,這邊腹地頗大,可稍事歇息、整頓,接下來屬於步道後半段,坡度開始往下且路面會越來越潮濕,記得將鞋帶紮緊,或將登山杖備好。由此地往返蝴蝶谷瀑布約2小時,請斟酌自身體力並掌握回程時間。天陰或雨後時,谷底會較為陰暗、潮濕,記得備好防水裝備和照明用的頭燈。



捲曲的蕨類嫩芽。


往蝴蝶谷瀑布的下坡路況較為潮濕,因此要注意行走速度和腳下的踩點,有些泥濘、鬆動的土石要注意通行。建議要穿著止滑效果較好的專業登山鞋或健行鞋。

秋季時山谷邊坡的台灣欒樹會率先換上橘紅色新衣,是中低海拔山區所能見到較有秋意的樹種。

盛開的水鴨腳秋海棠,是台灣特有種,常生長在海拔700至900公尺的林下潮濕地,葉柄和莖可以吸允,味道酸酸甜甜,可刺激唾液分泌,是山區可用來生津解渴的求生植物。



經過一連串下坡後,終於抵達這座顯眼的木棧道,也代表蝴蝶谷瀑布就在不遠的前方了。松鶴一溪(或稱松鶴溪)的溪水在谷底奔騰流瀉,嘩嘩的水聲在谷底造成巨大的回音,讓人更強烈地感受到蝴蝶谷的與世隔絕之美。


木棧道扶手上常可見到群聚的蝴蝶,只要人一經過便群起翩然飛舞。

蝴蝶谷瀑布。



白痣珈蟌,別名青肌琉璃豆娘,是台灣特有種,常見於潮濕的台灣溪澗。


(謝謝收看!)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