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登山帳篷?解析 Mountain Hardwear “Aspect 2” 輕量帳


開始認真寫戶外裝備的評論大概有五六年了,寫過許多服飾和配件,但帳篷這麼重要的裝備反而很少著墨,剛好趁開箱 Mountain Hardwear Aspcet 2 的機會,好好整理一下累積的使用心得。

畢竟截至目前為止,曾睡過或使用過的帳篷大概將近20款,幾個臺灣山友常用的暢銷品牌均有涉獵,目前在手上輪替使用的登山帳篷有5頂。因此雖然不敢說非常懂帳篷,但至少對材質、款式和結構等細節,都有第一手的使用心得,提供一點可供參考的資訊我想應該還OK。

所以這篇文章除了 Aspcet 2 的詳細介紹,也會帶入一點如何挑選帳篷的實用心法(尤其是Dome Tent 圓頂帳這種款式)


帳篷款式


先不論露營用的帳篷,光登山帳篷種類款式就多如繁星,要如何挑選實在是令人頭痛,畢竟帳篷是Big Three系統之一,也是野外宿營時遮風避雨的重要裝備,如果想要跳脫單日來回或睡山屋的行程,終究是要買一頂自用的帳篷去拓展更多野外經驗。所以買貴不要緊,買錯比較糗,幾乎沒有人可以一次到位,需要一再嘗試才能找出最合用的款式。

登山帳依外型可分圓頂Dome、隧道Tunnel、金字塔Pyramid、印地安Teepee、屋脊Ridge⋯⋯等;此外還有三季3 Season、四季4 Season以及自立、半自立、非自立的區別。若再涉及變形或延伸款式,還有天幕帳Tarp Tent、露宿袋Bivy Sack、吊床帳Hammock Tent⋯⋯。而即便是重量也有輕量Lightweight、超輕量Ultralight,甚至是超級輕量Super Ultralight之分。

上述款式幾乎每一種我都用過也睡過,但用來用去,老實說,我覺得最佳選擇還是「自立式的Dome Tent 圓頂帳」,抗風性佳、搭設速度快,較不挑地形,而且是最多品牌開發的款式,選擇非常多元。如果是新手首購,我建議還是從Dome Tent開始,往後如果有機會購入第二或第三頂帳篷再嘗試其他款式也無妨。

看看這個表格,其實只列出一部分而已⋯⋯(圖片來源:Mom Goes Camping


以下分享我自己這些年來歸納的 Dome Tent 挑選條件與心得:

使用人數?
以前常聽人家說雙人用三人帳,三人用四人帳,空間會比較寬敞。但我跟呆呆還是習慣用雙人帳,搭設時佔地面積較小,適合台灣較侷促的營地,如果真的因為下雨要把背包收進帳篷也還勉強擠得進去。最重要的是重量輕、體積小,可減少負擔,背包較有餘裕的收納空間。

自立或非自立?
半自立或非自立帳的重量比較輕,但是很挑地形,如果無法下釘幾乎搭不起來,而且也比較仰賴技巧與經驗。所以我認為在台灣還是認命用Freestanding自立帳就好,例如下大雨的時候趕快搭好,東西和人都可以先進去躲雨;或是必須搭在工寮或水泥、石地板時也不用煩惱該如何用營釘營繩固定。

重量?
重量和價格大致呈反比,越輕越貴,但最輕不一定最好,因為有些輕量帳的材質比較嬌嫩一點,經不起強風撕或磨損,所以大概取一個平衡就好,建議從價格約15,000台幣,重量落在1.5公斤區間的帳篷開始考慮。但要記住,一分錢一分貨,省下來的費用總是會在某個地方償還出去⋯⋯。

三季或四季?
我覺得在台灣三季帳就夠用了,輕巧又透氣,適合大部分環境。但現在有些四季帳也做得很輕巧,不介意差一點重量的話,四季帳確實比較抗風保暖,在雪地或冬季使用尤佳。

內部空間?
只要是雙人帳,底部就是對應塞兩個標準版睡墊的尺寸,但光從地板面積無法判斷空間是否足夠,還得考量帳篷寬度、高度。通常多加一根短營柱的款式可以把兩側撐開,空間會比較寬敞;而有些款式雖然標榜超輕量,但卻是透過犧牲內部空間得來,購買前務必要搞清楚內部的幾何與尺寸。舉例來說,內帳底部面積2.7m²算是一個標準,而高度最好在100~110公分之間,坐在裡面才不會感到壓迫。

除了上述條件之外,需要考慮的細節還包含打包後的體積大小、防水的工法與塗層、營釘營柱的款式與品質、布料抗撕裂的強度,以及門片開口的方向與數量。這些條件我會在以下的Aspect 2介紹中一一解析。(講起來真的有點複雜,想要省略真的很難⋯⋯)



Aspect 2 簡介


【重點特色】
● 三季輕量帳篷,適用登山、健行、露營、野營。
● 經典 Dome Tent 圓頂帳款式,搭設速度快、抗風性佳、內部空間寬敞。
● Freestanding 自立帳,搭設地形容忍度高。
● 兩側雙開門,兩人使用可享獨立出入口,出入不會彼此干擾。
● 使用超輕扣件和織帶將內外帳相連,安裝簡易、快速,也連帶減輕帳篷重量。
● DAC Featherlight™NFL 鋁合金營柱,輕量、強韌。
● 外帳採用20D防撕裂尼龍,耐水壓係數:1,200mm。
● 內帳地布採用40D防撕裂尼龍,耐水壓係數:1,500mm。
● 帳篷內部有三個紗網置物袋。


【規格】

● 外帳:20D Sil/Sil Nylon Ripstop 1,200mm
● 內帳:15D Nylon Ripstop
● 內帳底部:40D Nylon Ripstop 1,500mm
● 營柱:DAC Featherlight™NFL 鋁合金營柱
● 帳篷面積:29.3平方呎/ 2.7平方米(224x127cm)
● 內部高度:104 cm
● 包裝重量:1,530 g
● 最小重量:1,324 g
● 包裝尺寸:15 × 52 cm
● 容納人數:2人
● 門數:2


【塗層】
挑帳篷和買防水外套很像,「防水塗層」、「布料品質」和「剪裁工法」會直接影響防風雨的效果,因此就算外型再怎麼好看帥氣,回到到用料和材質才是關鍵。有好的品質才能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尤其在山區戶外那種嚴苛環境,可靠的裝備才能讓你安穩度過每一天,甚至在危急時刻救你一命。

除了少數使用DCF和eVent面料的輕量帳,登山帳篷布料多以尼龍Nylon為主,但尼龍並不是百分之百防水,需要另外加上塗層,而由於布料需要接合,所以剪裁拼接的工法也是關鍵。

以塗層來說,主流有PU和Silicon兩種材料,大概分為以下三種:

1. PU-Nylon
技術普及且常見的工法,在尼龍布料塗一層PU膠做保護,防水度高,需要額外在接縫處貼合防水膠條。但不耐日曬,PU膠還會因接觸潮濕水氣而逐漸水解,加上外帳的DWR撥水效果會遞減,內部的防水膠條也會漸漸剝落,所以使用年限比較短,因此價格實惠,適合入門者使用。PU塗層在潮濕的台灣常出現災情,可能三年後會有膠條脫落、布料表面水解後變得黏黏的情況出現。解決方法是把防水膠條全部拆掉重貼,但失去的PU塗層難以復原,所以即使縫線不會漏水,布料本身還是會漸漸滲水。因此PU塗層的帳篷非常重視保養,使用後要記得清潔,並在風乾後收到乾燥陰涼的地方,平時還要記得幫外帳噴點撥水劑。老實說,真的有點麻煩吶⋯⋯。

2. Sil-Nylon
價格較高,常見於高階登山帳篷。做法是將尼龍布料直接浸泡在Silicon塗料中,正反兩面都有很優異的撥水效果,也不太會出現老化現象,非常耐用,使用年限比較長,所以如果在台灣我會優先推薦這種塗層。但Sil-Nylon防水能力略低於PU-Nylon,如果雨水淋久了內層會有一點滲進去的水氣,布料在吸水後也會因延展性而有點塌陷,需要再拉緊一點才能把帳篷繃起來。另外,Sil-Nylon塗層的布料接縫處不會用防水膠條,而是用吸水會自然膨脹的膨脹線來止水,或是再額外塗一層防水縫線膠做補強(註:已經有出現能貼膠條的Sil-Nylon塗層帳篷了,只是並不常見)

3. PU-Sil-Nylon
簡單來說,就是結合以上兩種塗層的特性,外層Silcone,內層PU+膠條,算是折衷辦法,價格介於兩者之間。

Mountain Hardwear 的 Aspect 系列帳篷就是使用Sil-Nylon塗層+膨脹線,品質好、保養容易、使用壽命長,但價格和許多高價款式相比並不會太昂貴,CP值真的很高。

內外帳並列後就能看出布料些許的差異。


【配件一覽】
❶ 帳篷本體(外帳+內帳)
❷ 營柱
❸ 配件包(營釘、維修套管、縫線膠、小刷子、反光營繩)

高品質的DAC Featherlight™NFL 鋁合金營柱,陽極的藍色和黃色搭在一起很美!


❶ 維修套管,平時可以帶著,如果營柱不幸斷裂可以套起來應急。
❷ DAC J-Stakes營釘,總共八根。(但我不小心弄丟一根了,還好這很容易買到同款品)
❸ 防水縫線膠的小刷子
❹ GEAR AID的防水縫線膠,Sil-Nylon塗層專用,這個外面一條要賣$360塊,用完可以自己買來補。
❺ 附加的營繩,平時不用沒差,但風大時可以用來加強固定。


*注意
據台灣代理商提供的訊息,部分Aspect帳篷因工廠包裝順序調整,原本放在配件包的維修套管會像照片這樣直接套上去,打開後如果有發現這個請直接取下另外收好即可。

另外,大約是今年五月之後出貨的Aspcet帳篷,配件包裡的GEAR AID防水縫線膠與小刷子已被外國原廠取消。只能說早買早享受囉!


上防水縫線膠的方法可以參考這個原廠教學影片,覺得用刷子不順手的話,戴著手套用手指頭去抹也是可以。

*註:詳細款式、價格、經銷點請洽臉書專頁:Mountain Hardwear Taiwan 或到 Play Hard 網頁搜尋產品頁面。



Aspect 2 細部解析/搭設步驟


搭 Aspect 2 的方法相當簡單,只要有登山帳篷的搭設經驗,應該都可以不看說明書就完成。但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多細節,所以盡量鉅細靡遺地把帳篷內外具體呈現,文字說明會輔助多張照片,希望能提供為購買前的實用參考資訊。

【內帳】

首先將內帳攤開,將兩根較長的營柱十字交叉後,把圓形端點插進四個角落的金屬扣具。


接著把較短的單支營柱安裝到內帳正中間兩端的卡榫,確實扣上即可。


這根置中短營柱的作用是撐開內帳兩側,讓內部可利用的空間增加。長短營柱沒有扣具固定,稍微卡住就好了。


Aspect 2主結構使用DAC Featherlight™ NFL 高強度鋁合金營柱支撐。Featherlight™是DAC專為輕量或超輕量帳篷所打造的系列,訴求輕量、堅固耐用,管徑細、體積小。

除了少數使用碳纖維營柱的帳篷,現在只要是稍有品質的帳篷款式,幾乎都是用DAC營柱系統。但DAC尚有規格之分,依需求可大致分為一般露營用和登山野營用,粗細、重量與結構皆有差異。Aspect 2使用的Featherlight™ NFL和另款NSL相同,是專設計給高階登山輕量帳篷使用的營柱。(了解更多DAC營柱規格


把營柱與內帳位置對應的繩環勾上固定。


我認為這是很精巧的設計,捨棄一般體積較大的扣具,改用繩子和小鉤環就能把內帳掛到營柱上,非常俐落簡潔,也節省了一點重量。而且G字型鉤環不易讓繩環鬆脫,穩固性極佳。


不需要按照順序,只要確實將每個繩環都扣上,帳篷就能安穩地站立(Freestanding),這時可將整座帳篷輕鬆移動,待選定合適的位置後再於四個角落下營釘。打釘時記得從對角開始拉撐,但不要繃太緊,保留一點調整的彈性。

這個狀態的帳篷已經可以站得很穩固,怕熱的話光這樣睡也可以,非常通風,帳篷也不會反潮,只是無法防雨。但如果上頭還有天幕擋著,光搭內帳過夜不失為一個辦法,有時候我們出去車露為求通風,在天幕下就會只搭內帳當作寢室。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內帳依照顏色/材質不同分為三個區塊:

1. 黑色紗網,作用是防蚊蟲、通風,網眼有分粗細,材質也有好壞。Aspect 2的紗網細緻、柔順,抗撕裂能力很好,不容易勾紗。

2. 白色防風布,厚度15D,比底部薄一點,但具有一定防風效果,涵蓋範圍會低於紗網,這是一般三季帳會有的設計。而如果是強調防風寒的四季帳,幾乎會將紗網整個移除只留防風布;但如果是強調輕量的帳篷甚至會取消防風布,讓底部以外的位置全都是紗網,例如Zpacks,外帳薄如蟬衣,內帳四面都是紗網,睡起來就是比較冷。

3. 藍色底布,因為要和地面接觸,40D的布料比較厚一點,和地板摩擦比較能抗損,但建議還是另外加一塊地布比較能延長產品壽命。而內帳底布為了防止滲水並提高防水係數,接縫處會另外上防水膠條,因此一般內帳都以PU塗層居多,或採綜合方式,內部用PU塗層加防水膠條,外部仍和外帳一樣採用SilNylon矽塗層,是許多高階帳篷會採用的工法。Aspect 2內帳的內部有膠條,屬PU塗層;內帳外布摸起來的質感和外帳的Silnylon塗層很像,經過確認是矽塗層沒錯,也就是前述PU-Sil-Nylon的工法。而除了耐磨、耐水,帳篷底部也有高低差異,要夠高才不會讓水淹過,例如Aspect 2,藍色區塊約有20公分高,足以抵擋突來的大水(但說真的,如果真的到了水會淹過那條線的程度,也差不多該撤帳逃難啦~~)

*以上所述內帳的三個區塊是所有帳篷皆通用的設計,但布料材質、塗層、工法、分佈比例會因廠牌不同而有差異,都是挑選帳篷應該要注意的細節。


這是內帳底部的接合處,以縫線縫合後再上一層防水膠條避免滲水。


內帳四個角落折合處也採「縫線+防水膠條」的工法。


從外部來看,內帳的縫線確實、工整,圓弧形拉鍊也相當平順,沒有車得歪七扭八,相當精緻!


講完內帳材質,接著來看看結構。Aspcet 2內帳的收納設計非常精巧,拉鍊打開後把門片塞到兩側的繩環就可以了,簡單俐落,也非常直覺。


像這樣,好好塞成一顆球就可以了,不像一般內帳會再用一個扣具把捲起來的門片固定好。


頭尾對角處有兩個紗網置物袋,我們習慣其中一邊放帳篷和睡墊的收納小袋,才不會在拆帳整裝的時候找不到;另外一邊則是拿來放頭燈、眼鏡和手機等隨身小物,尤其是眼鏡,才不會再翻身的時候不小心壓壞。


內帳天花板也有一個三角形的紗網收納空間。


放什麼東西都可以,或者像我們這樣,把頭燈朝下塞在裡面就是現成的營燈了。


【外帳】
外帳在中間營柱兩端的對應位置有個扣環,固定後再把外帳四端扣到內帳角落。


外帳攤開後將繩環套上內帳四端的扣具。


這片藍色金屬扣具整合了內外帳的三個固定點,只要內帳打釘後,將外帳四個繩環扣上並拉緊即可。


外帳內側設有魔鬼氈,可以將內外帳相扣,加強結構的穩固。


四角拉緊,然後在兩側下釘就完成了,總共只需要六根營釘就能站穩(如果想要再繃一點可以調整四端扣具,或是重打四角營釘去微調;風大時可多拉兩條營繩+營釘做補強)


如果只看文字敘述好像有點複雜,但其實真的很簡單,熟練的話一個人應該可以在五分鐘之內搭好。


Aspect 2 外帳兩側都可開啟,用魔鬼氈+雙向拉鍊開闔,方便從內部探頭觀察外面的情況,或是打開一點縫隙把東西丟進去。


外帳門片可捲起來用扣具紮好。


單門開啟長這樣。


兩邊都開的樣子。(兩個門片開啟方向不同)


從裡面往外看。


外帳頭尾各有一個藍色繩環,額外拉一條營繩固定,可以加強穩定性,也讓內外帳分開一點,有益空氣流通,減少反潮。


外帳布料細緻、強韌且縫線工整,結構性補強也做得很好,真的是非常優質的帳篷。


看完圖文敘述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看官方的搭設指引。



戶外實測心得


【丹大林道】
季節:12月,冬天,攝氏約12~20°
氣候:晴時多雲、雨天、潮濕、低溫、霧雨
海拔:約455~2,900公尺
場合:高海拔重裝多日健行


2020年12月走丹大林道,當時先借一頂Aspect 3 三人帳來試用,原本設定要睡四個晚上,結果只有第一晚有用到,後面幾天因為雨勢過大,我們都是借宿在工寮或台電招待所。


雖然使用時間不長,但Aspect 3的搭設方式很直覺又簡單,迅速搭好之後就能進去休息了。而且三人帳的空間出奇寬敞,對睡慣兩人帳的我和呆呆來說簡直是豪宅等級!


【露營使用】
季節:1月,冬天
氣候:晴天
海拔:約120公尺
場合:輕鬆露營


2021跨年的時候到朋友家裡露營,因為營地有基本設施,所以一切從簡,只帶基本的營宿裝備就出門了。


裡頭可以擺進兩張行軍床,還留有一道收納雜物的地方。如果不爬山,把Aspcet當作露營的獨立睡帳也很不賴!


Aspect 3 的內部空間很大,天花板比Aspect 2多了一個紗網置物袋。


【淡蘭古道中路】
季節:1月,冬天,攝氏約12~20°
氣候:乾燥、晴朗、低溫、寒流
海拔:約1,100~1,500公尺
場合:郊山健行
後來我跟呆呆都覺得Aspect 3還是有點大,裡面太空曠睡不習慣,所以後來換成Aspect 2雙人帳,然後接連兩次走淡蘭中路都帶著Aspect 2(晚上的營地是整片水泥地)

在水泥地搭帳篷代表無法打營釘,這對Aspect 2這種自立帳來說沒有問題,但可苦了這位帶非自立帳的朋友,只能打地鋪克難睡一晚。據他表示,風超大,有夠難睡。

Aspect 2裡面擺兩張充氣睡墊,左右還有一點空間可以放東西,不會很擠。


第二次去走淡蘭中路,依然帶著Aspect 2。這次路線和上次不同,而且行程安排得很鬆,所以早早就到營地放鬆休息了。只是很不巧,在闊瀨吊橋下的北勢溪畔,唯一能安置雙人帳的位置竟然是一大塊石頭地,根本沒有任何地方能下釘。

還好自立帳使用彈性高,把營釘在繩還上轉幾圈加強固定,拉緊之後再用石頭壓住即可。這個方法非常實用,每次用的效果都很好。

不久,天黑了,照理來個帳篷與星光的合影。

隔天早上起床,走上吊橋拍照才看清楚營地的全貌。

根據過去的經驗,在水岸旁邊紮營的濕氣一定很重,所以老早做好起床後要曬帳吹風的心理準備。我們運氣不錯,早上天氣很好有出太陽,外帳很快就曬乾了,但是內帳死角較多,為了加快風乾速度,乾脆整頂舉起來讓風吹⋯⋯。


【比大鳥縱走】
季節:四月,春季
氣候:多雲、陣雨
海拔:約1,500~1,600公尺
場合:兩天一夜重裝健行,背負重量約12公斤

比大鳥縱走一天可走完,但也可以用重裝方式花兩天一夜時間完成。中間有兩處水源,紮營不是問題。但這天運氣不好,剛出發不久就開始下雨,而且雨勢越來越大,所以下午兩點多我們就迫降紮營了。剛好岔路處有個夠大的腹地,可以讓四頂帳篷稍微擠一下。

雨實在是很大,我另外在頭尾兩側拉營繩,讓外帳和內帳可以分開一點,不會因為水氣黏在一起,這樣可以讓空氣流通,內部比較不會反潮,外帳的水氣也比較不會滲到裡面。只是原廠附的營繩太長了,它原本是要綁在帳篷兩側加強防風的,綁在這邊實在大材小用,建議多剪兩條短營繩備用。


雖然Aspect的外帳使用了膨脹線,但其實在出發前就應該用防水縫線膠補強防水效果,這件事情一直惦記在心裡。但我的個性很懶又鐵齒,總覺得「下次」處理就好,沒想到沒有下次了,就是這次!

不過即使雨下得這麼大,裡頭竟然沒有漏水,只有內部摸起來帶一點水氣而已,而內帳底部或接縫處也都很乾爽,防水這一關我想是沒問題了!(不過保險起見還是上個膠吧)

到了傍晚,雨勢停了一下,在水氣迷濛煙霧繚繞的樹林裡透進金黃色的耶穌光,美極了!

聖光降臨!(雖然晚上又繼續下雨了⋯⋯)

把握雨停的空檔趕快在前庭煮晚餐。Aspect 2的前庭不算大,但夠用了,可以塞進一個背包,旁邊還有足夠的炊事空間,風大雨大時把門關上也沒差,但密閉空間務必小心用火,而我們也堅持不在內帳煮食,一定只在前庭搞定。

照片可以看到天花板還有四個繩環可以吊東西,可以準備一條營繩綁在上面繞一圈,可以晾濕襪子、毛巾或頭巾等小物。


隔天清晨,雨停啦!

剩下的行程我們果斷放棄,把帳篷曬乾後就下山回家了 XD

總結,Mountain Hardwear 的帳篷在玩家之間一直都有很高的評價,因為專業度高、品質也高,但是售價較平易近人,而且目前在台灣還算稀有,如果不想買重複性很高的款式,Aspect 2真的是我打從心裡推薦的登山帳篷,雖然重量不是頂級輕,但各方面表現都很均衡,是一頂耐用又能陪伴走過許多行程的好夥伴!



最後,我想說的是⋯⋯


前些時日和呆呆聊起:第一次在山上過夜是在哪邊?(不是睡山屋,也不是學生時期的童軍活動,而是睡野地的帳篷)

我是大概快十年前去加羅湖才有了初體驗。那時大家經驗不足,加上颱風過後路況不好多有耽擱,所以摸黑走到偉蛋池後就緊急迫降了,殊不知加羅湖就在不遠處,害我們那天晚上喝蝌蚪水⋯⋯而且那時候很呆,連睡墊都沒有,睡袋也很單薄,在水岸邊真不知道如何撐過那晚⋯⋯

呆呆的經驗比較特別。2013年我們剛交往不久,當時我正好買了一頂狀態還很好的Mountain Hardwear二手帳篷(型號是Drifter 2),所以就約了呆呆上山開帳。不過當時呆呆工作很忙,會合後上車開到登山口已經天黑了,還好因為營地不遠,所以摸黑走半小時就可以抵達,不算麻煩。

三千多公尺高的營地很冷,我一點都不想走出帳篷,但畢竟是呆呆的初體驗,我還是硬逼著自己走到外面陪她看銀河⋯⋯。隔天起床我要做早餐,好不容易把辛苦背上去的水燒開了,這時候呆呆不知道哪根筋不對,走過來抱住我說早安,結果一腳把水踢翻⋯⋯(我的熱水啊~~~)


2013年的呆呆⋯⋯真的是天然呆。

前前後後帶著那頂帳篷去了很多地方,後來開始露營也是用同一頂帳篷,現在看來裝備真的有夠陽春。後來因為升級把帳篷賣掉,但回憶點滴在心,那種帶著一頂帳篷就能到處走的純粹與快樂,永遠難忘。



反正⋯⋯那時候又呆又菜,但現在想起來都是美好的、溫暖的回憶。後來我們去走了PCT,也持續爬山健行,在野外度過無數的夜晚,搭帳野營野炊已駕輕就熟,但每一次仍都是無可取代的體驗,所以有時候即使有山屋可睡,我們還是寧願自己背帳篷,比較清靜、比較自由,就像回家一樣。

所以呀,認真建議大家買一頂輕量登山帳,隨處走隨處睡,不要讓山屋床位限制了你的行程!



優惠訊息


工商時間一下,現在只要在活動時間內,到指定通路購買 MHW Aspect 帳篷系列,就可以在網路表單登錄資料後,獲得超輕量「Vargo鈦營釘」(一組兩支),一根只有10公克,市價兩根是$340塊。Vargo是品質很好的鈦釘,我覺得這贈品超棒!

活動時間:2021/09/01 ~ 2021/12/31
登錄網址:https://bit.ly/3zlyl1U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