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小精靈——看不見,但無所不在的真菌


我本人不愛吃菇,但很愛拍;呆呆則是愛吃又愛拍(一種扭曲的愛?)

上次走奇萊南華,因為天氣不好,沒去奇萊也沒去南華,甚至連一個山頭都沒抵達。但是我們拍了很多菇,拍了好幾百張,拍到後來連我自己都懷疑是否中邪了。

但這個「獵菇」的過程很快樂啦!每一次上山總會花點時間搜尋蕈菇的身影,蹲在路邊拍照的時候,常常引來路人的注意,但看得出來,大家普遍都感到很納悶。因為就他人角度來看,我們幾乎像邪教一樣,沉迷在一種很常被忽略的微小生物上。

國外針對真菌愛好者有個專有名詞叫「mycophile」,意指那些喜愛觀賞或食用蕈菇,甚至會成群結隊到原始林採集野生蕈菇的人們。

但我們其實只想站在蕈菇愛好者的角度,單純地去欣賞它形體外觀的獨特性與趣味性,把這些微小、可愛的生物視為一種拍攝主題,讓我們在山上健行時,除了大景之外,還有一個能夠關注的標的(而且老實說,拍攝過程真的非常療癒)

那,究竟這些看不見,但無所不在,甚至存在人體內的真菌生物,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為了寫這篇,我總算把存在Netflix片單裡很久的《美妙蕈菇》看完了。影片中除了基本的科普知識,還用了許多篇幅以玄學/科學角度去探討食用/藥用蘑菇的效用。但這個見仁見智,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搜尋相關資料。


真菌

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介於兩者之間,真菌自成一界。

真菌是大自然的大分子分解者,是森林的消化系統,能夠分解動物和植物,但破壞生命的同時也在創造供給生命的養分,因此真菌的存在被視為大自然的法則,代表重生、回春、再生等多重意義。

真菌也是和生態環境溝通的網絡,樹木們會利用隱藏於地底下無數的菌絲體溝通,也會依賴真菌互相餵食,作為交換養分的渠道。

為了讓人們對森林裡有多少真菌有更清晰的概念,加拿大卑斯省大學蘇珊西瑪博士表示:「你每走一步,地底下都會有超過480公里長的真菌,而且遍佈全世界。他們形成了巨大的連結,就像一面大網,佈滿整座森林。」


蕈菇

我們常見的蘑菇、香菇和各種形體的「菇」,都是真菌的「子實體」(fruiting body),好比蘋果樹長出來的蘋果。

在超過150萬種真菌生物中,只有兩萬個種類會長出蕈菇,其中可食用的蕈菇,據統計大概有兩千多種。這樣大家應該就可以知道,在野外有十分之一的機會篩選到可食用的蕈菇,但這不代表它好不好吃,或者有無迷幻的成分,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好了 @@

另外,在兩千種食用蕈菇中,能被人類商業化栽種的只有80幾種。所以大家可以挑戰一下,靜下來心來算算看,你能細數出幾種香菇呢?

紅色是一種警訊,最好不要吃,但是很好拍,在野外最喜歡拍這種鮮豔的菇了

好「讚」的菠蘿麵包 XD

雨後潮濕的腐植層和斷木最容易長出蕈菇,想要「獵菇」的人可以多注意一點

很像桃子,超可愛

水晶蘭不是真菌,更不是蘭花,而是一種腐生性植物,因不含葉綠素才會呈現透明狀。在台灣被稱為山中精靈,但日本人會稱它為「幽靈花」,都有它並不容易見到的含義

這是一種多孔箘,從菌傘下方的細小孔洞可以辨識出來(但本名可就考倒我了)


有天然採光的蕈菇比較好拍,否則大部分都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要補光或用腳架比較麻煩


飽滿多汁、垂涎欲滴,都是森林雨後的禮物 :)


拍菇之外也很愛拍小花



這是同一株蕈菇,經過一天之後的變化(我們有刻意記住它的位置,想要回程的時候再拍一次)


那個小水滴 :P


菌傘的上下方拍起來有不同的感覺


這種有點點的,好像通常都有毒?


剛冒出來而已,請好好長大 XD


一朵美菇



這個是卡通裡面會出現的菇吧?


像觸手一樣從土裡長出來




雨後的陽光與小菇們,真是賞心悅目


這是一個可愛的大家庭


大阪萬博的「太陽の塔」?


山區常見的「小白頭翁」,全草有毒,早期會拿來做殺蟲劑。分佈範圍很廣,海拔800~3200都有它的蹤影

即將腐化完成循環的蕈菇,它要開啟下一段旅程了!


以上,感謝收看!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