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前到新加坡看車展,結束後利用短短兩天半在城內觀光,第一站是前天已經分享的濱海灣花園,後兩天則是在丹戎巴葛區和小印度區裡走走逛逛。
老實說,五天下來對新加坡的認識依然很片面,談不上有什麼深刻的城市觀察,但還是有些可以筆記分享的地方,例如:
➊ 終於吃到肉骨茶了,但發現原來是胡椒味這麼重的排骨湯,我一直以為會是藥膳味的那種,而且吃到後來覺得最點睛的配料竟然是油條!後來聽了馬來西亞朋友解釋,才知道新加坡的肉骨茶是潮州口味,用很多白胡椒調味;馬來西亞的則是福建口味,就是我認知裡用藥材燉煮的湯頭。看來,我們的肉骨茶拼圖還差一片吶。
➋ 吃了呆呆朝思暮想的咖椰吐司,並且入境隨俗點了「KOPI O」,也就是黑咖啡。覺得「摳比歐」的發音實在太可愛了!註:KOPI O就是加糖的黑咖啡,不加糖是 KOPI O Kosong(空虛?),KOPI C就是黑咖啡加奶精煉乳。
➌ 新加坡的人行道規劃得非常完善,人車分道,騎樓和路邊也幾乎沒有雜物堆積,和號稱行人地獄的台灣相比,實在是步行者的天堂。但身為遊客,常常抓不準過馬路的原則,左看右看的順序也相反,有點傷腦筋⋯⋯
➍ 不愧是「花園城市」,街道景觀綠意盎然,而且市容經過精心設計,看起來相當順眼。新加坡的綠化程度和美感,實在是值得學習的對象。然後我必須說,我對新加坡一塵不染的刻板印象太過嚴重了,以至於在地上看到垃圾就會大驚小怪地喊:「有垃圾!」
➎ 養狗的人、慢跑的人、騎單車的人,數量超級多!而且有比例頗高的單車騎士很愛播音樂給大家聽,這個跟台灣有87分像。
➏ 新加坡的老房子非常有特色,大多建於1900~1940年代,有濃濃的殖民地風格,牆面門面的古典風裝飾性線條很美,而且配色繽紛,幾乎看不見重複的設計。喜歡建築喜歡老屋的人,肯定要深入巷弄花點時間探探險,這也是此行我感到最驚豔的部分。
➐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外來移民移工佔總人口比例很高,所以不同總族居民匯聚的地方,會發展出很獨特的區域特色。例如小印度,從地鐵站走出來後彷彿踏入另一個國家,而且當天剛好適逢印度PONGAL豐收節,我跟呆呆在裡頭流連忘返,過一下一直沒有到印度闖蕩的乾癮。

在小印度看到幾何跟配色都好好看的建築,拍完照後仔細看才發現這是公廁 XD

這場景很台灣 XD 很親切
相當有特色的老屋門面,一整排看起來賞心悅目

當天去逛了獨立書店「草根書室」,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個場景在《瘋狂亞洲富豪》電影裡有出現,真是驚喜

配色一級棒

佛牙寺龍華院

新加坡最多人住的「組屋」,可能是因為空間不夠,所以這棟大樓有很獨特的曬衣技巧(衣服掉下去會很麻煩@@)

新舊融合

新加坡數量最多的行道樹「雨樹」,堪稱當地的國樹。
註:台灣也沒有國樹,但1999年農委會辦過投票,當時第一名是「台灣扁柏」。網路討論也有人提出檜木或樟樹的選項。

舊城與新城,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舒服,在摩登的大城市之下,展現市井的另一種面貌

進入小印度區,一出地鐵就被人潮和車潮嚇到了,相當有活力的地方!

註:台灣也沒有國樹,但1999年農委會辦過投票,當時第一名是「台灣扁柏」。網路討論也有人提出檜木或樟樹的選項。

舊城與新城,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舒服,在摩登的大城市之下,展現市井的另一種面貌

進入小印度區,一出地鐵就被人潮和車潮嚇到了,相當有活力的地方!

好想買一個 XD

新加坡印度裔約佔新加坡人口7.4%,比例相當高(對比台灣所有新住民人口比例約2.4%)這個在當地已深耕兩百年的異國文化,變成新加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吸引旅客的熱門賣點


誒⋯⋯?

我們在等待豐收節表演開始前,和身邊這位印度老爸聊天,他很熱情地和我們解釋PONGAL節的由來,分享他熟悉的文化與習俗,也很大方地讓我們拍他可愛的小女兒

又一幅壁畫
新加坡印度裔約佔新加坡人口7.4%,比例相當高(對比台灣所有新住民人口比例約2.4%)這個在當地已深耕兩百年的異國文化,變成新加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吸引旅客的熱門賣點


誒⋯⋯?

我們在等待豐收節表演開始前,和身邊這位印度老爸聊天,他很熱情地和我們解釋PONGAL節的由來,分享他熟悉的文化與習俗,也很大方地讓我們拍他可愛的小女兒

Namaste~~
「這位先生,想變帥哥嗎?」
闖入一個美食廣場,看見當地人排隊,覺得看起來很好吃,於是也跟風買了兩個類似甜甜圈的東西。咬下去發現都是麵團,沒有包餡,查了招牌名字才發現這是VADA炸豆餅,號稱印度甜甜圈,但原料不是麵粉,而是用印度豆磨粉製成,是南印的國民小吃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