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哉問:「是風景本身就美,還是照片拍得美?」 ft. Sony FE 24-70 mm F2.8 GM II 變焦鏡

之前接受媒體訪問要聊相機,其中一個問題是:拍出「好」照片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

我的回覆是:「按下快門前,最先使用的拍攝工具是『雙眼』,因為攝影的本質是洞察與對話,也就是觀察與互動的能力,對象是他人、環境與自我。充實並擴張生活經驗,理解酸甜苦辣的各種面貌,認清醜陋的本性就能捕捉到美。

用講的很輕鬆,好像我已經很清楚什麼是美,以及如何捕捉美。但實際在挑選這篇文章要呈現的照片時,我陷入兩個疑惑:

1. 是風景本身就美還是照片拍得美?
2. 我真的有使用到攝影技巧嗎?


這是我接觸攝影後期一直面對的命題,而這樣的疑惑有一半來自我自認不是攝影專家,會拍出漂亮的照片,通常是因為風景原本就很美了。那我要怎麼判斷是「誰」拍出一張好看的照片呢?是我還是機器?有更好的設備就能拍出更好的照片嗎?好的定義是什麼?「好看」等於「好」嗎?我把機器架好參數也設定之後隨便請一個人去按快門,那這張作品歸誰所有?

然後,在「技術派」和「感覺派」的天秤上,很明顯我是傾向感覺派的那一方,所以在欣賞別人作品時,雖然我會注意到一些很棒的細節,那是我前製或後製照片時都無法做到的程度,但我卻無法感到共鳴,這種隔閡感一直不曉得從何而來。


拿到 FE 24-70mm GM II 這顆鏡頭後我馬上就飛日本,從京都出發,然後到長野,最後從東京飛回來。十天旅程我自己大概拍了5,000張照片,但我發現我並不是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第一時間甚至沒有思考到要「評測」這顆鏡頭,只是用很直覺的方式、用習慣的拍攝手法為旅行留念。

於是我恍然大悟了。回到一開始我的答覆:「攝影的本質是洞察與對話」,一直糾結在感覺派還是技術派沒有用,我理解的「攝影」是為自己而拍(工作除外),留下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的記憶」,那就足夠了。(但如果能夠拍出讓很多人都有共鳴的照片,當然更好 😌)



為什麼要換這顆鏡頭?



我已經有一顆非常愛用,也用了很久的 FE 24-105mm F4 G 全幅鏡頭,為什麼突然想換 FE 24-70mm GM II?除了新鏡頭很香之外,實際的考量點有兩個:

光圈

因為時常在山區拍攝,面對陰天、雨天、光源被遮蔽的幽暗樹林⋯⋯等低光源拍攝環境,當然會想要有一個光圈更大的變焦鏡,由此換來更高的畫質、更穩定的成像,用來彌補我技術的不足(還有體力的不足,我可不想背腳架上山啊)

FE 24-70mm GM II 鏡頭的光圈有 F2.8,畫質比美定焦鏡,而且對焦距離縮短,廣角0.21m / 望遠0.3m,最大放大倍率達 0.32 倍,近拍我喜歡的昆蟲和植物能更得心應手。至於焦段,最遠端從慣用的105mm減少到70mm確實有差,但如果鏡頭本身畫質有提升,或者搭配畫素更高的機身,透過裁切放大也不是問題。

如果真的想知道差異有多少,後來我想出的解法是把鏡頭的「對焦鎖定按鈕」設定成「APS-C/Super 35mm」去模擬105mm焦段的取景範圍。但實際用了卻常常覺得⋯⋯好像沒有差很多耶,所以焦段這個部分我就釋懷了⋯⋯


重量

大概兩年前就想換 SEL2470GM 了,理由同樣是光圈。在一次拍攝的工作場合上聊起這個鏡頭,攝影師朋友說這顆真的不錯,GM品質有口皆碑,「你可以裝起來試試看,但是⋯⋯」他強調:「這顆的缺點是有點重喔。」

我心想是有多重,有我的 SEL24105G 重嗎?結果裝上去之後的手感直接將我勸退。因為 SEL24105G 的重量是 663g,而一代 SEL2470GM 的重量高達 886g,多了34%。

但剛推出不久的二代鏡 SEL2470GM2 重量縮減至 695g,輕了22%,體積則是縮小18%,已經非常接近我慣用的組合了,想換當然要趁現在。至於和 α7 III 機身組合後還重了 32g 這件事情⋯⋯基本上沒差,這一點點重量的改變我還承受得起啦。



FE 24-70 mm F2.8 GM II 變焦鏡操作



二代鏡比一代多了一顆「對焦鎖定按鈕」,因此無論直式或橫式構圖,機身垂直或水平,都能輕鬆使用這顆功能鍵。除了將它設定為「APS-C/Super 35mm」去模擬105mm焦段之外,其實我最常將它自定義為「對焦放大鏡」,在近拍植物和昆蟲時就能確保焦點放在正確的位置。

橫拍。

直拍。

在戶外拍攝,鏡頭機身常遇到沙塵、風雨的摧殘,這次到日本拍攝雪景,一樣遇到相同的問題。但是我非常信賴Sony的防滴防塵設計,以這顆 SEL2470GM2 來説,鏡尾接口外圈有橡膠環,和機身結合的密合度更高,灰塵和水分較不易進入,讓我得以在細雨和大雪紛飛的環境中拍攝(但不拍的時候我會乖乖用防水袋包起來)

對了,機身是和Sony借來的α7 IV,新機身+新鏡頭,完美組合。但我其實很抗拒,因為我知道用久了就回不去了⋯⋯最有感的部分就是對焦速度,α7 IV + SEL2470GM2,手速有多快,對焦就有多快,而且精準無比;此外搭配起來的畫質也無話可說,對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來說,已經無可挑剔了。

第一次帶上山就讓新鏡頭吃剉冰⋯⋯。SEL2470GM2的前玉鏡片有一層氟鍍膜,可防止水滴、油脂或灰塵附著,即使沾上了髒東西也較容易清除。但一般來說,大家都會乖乖裝上保護鏡,所以不見得會用到這功能,但更換濾鏡或減光鏡還是有可能讓鏡片暴露於風險,所以有這層鍍膜還是讓人安心許多。

遮光罩配了一個開口,如果有安裝ND減光鏡,想調整時就不需要拆卸遮光罩,非常方便!


遮光罩和一代相同有內植絨布,可減少強光透過遮光罩造成的二次反射。但家裡有養貓,然後在山上拍照難免沾上塵土,所以我這一塊位置可說是慘不忍睹。還好算是方便清理,先用清水沖,再用手指頭搓一下就好了。


變焦環可調鬆緊,TIGHT就是緊,SMOOTH就是鬆。拍照時我習慣調成TIGHT,避免垂頭;有動態攝影需求的人可以調成 SMOOTH,拍影片就能很順暢地變焦,減少手震。



光圈環有IRIS LOCK鎖定鍵,開啟後還可藉CLICK開關調成有段或無段。我習慣都關閉避免誤觸,一律用機身轉盤調整,但對拍攝影片的用戶,這兩項功能可是相當重要,錄影中能提高影像的穩定性,景深的變化也會更自然。



戶外實拍:乘鞍高原



α7 IV|34mm f/2.8 ISO250 1/1250s|第一個行程是到乘鞍高原看三本滝,是很有名的百大瀑布,冬季會變成冰瀑非常壯觀。去回都得經過滑雪道,很喜歡陰天時枯樹和雪地黯淡的組合。


α7 IV|48mm f/2.8 ISO100 1/1000s|雪下得非常綿密,只要快門夠快,就能拍到彷彿靜止於空中的雪花,所以這系列在雪地拍的照片,都有一種時間瞬間凝結的視覺感。


α7 IV|50mm f/2.8 ISO320 1/1250s


α7 IV|50mm f/2.8 ISO320 1/1250s


α7 IV|50mm f/2.8 ISO320 1/1250s


α7 IV|51mm f/2.8 ISO100 1/1250s|乘鞍高原另一座「善五郎瀑布」,與三本瀑布、番所大瀑布一起被稱為「乘鞍三名滝」。名稱緣自一段傳說:過去有位名叫善五郎的釣師,在附近釣魚時被一尾大鱒魚拖進水潭裡,因而意外發現了瀑布的存在。


α7 IV|50mm f/2.8 ISO100 1/1250s|溪床上無人踏過的積雪,看起很好吃的樣子⋯⋯

α7 IV|70mm f/2.8 ISO100 1/320s|近拍被冰凍結的小植物


α7 IV|63mm f/2.8 ISO100 1/1600s


α7 IV|40mm f/2.8 ISO100 1/3200s|那天去走的時間是上午,陽光還沒有完全透進瀑布所在的位置,但隨著光線角度改變,溫暖的日光漸漸照亮溪谷,許多樹梢上的積雪開始融化,被卸掉重量的樹枝一一彈開後,此起彼落地從高處慢速墜下,形成灑滿整片天空晶瑩剔透的雪花。


α7 IV|24mm f/2.8 ISO100 1/8000s|這就是雪花灑落的瞬間,很幸運地拍到了。沒有任何徵兆且稍縱即逝的雪國之美,讓人屏息。



戶外實拍:上高地


α7 IV|24mm f/2.8 ISO100 1/500s|冬季期間,進入上高地禁止一般遊客車輛通行,所以得從隧道口步行三公里進去。

α7 IV|70mm f/2.8 ISO4000 1/80s|低光源環境拍攝的效果。


α7 IV|70mm f/2.8 ISO100 1/640s|沒有帶腳架,合照就是要這樣拍啦!

α7 IV|64mm f/2.8 ISO100 1/640s

α7 IV|70mm f/2.8 ISO100 1/4000s|林蔭間可見的穗高連峰。

α7 IV|70mm f/2.8 ISO100 1/1600s|我很少逆光取景,但那天的光很適合這樣拍,非常浪漫。

α7 IV|45mm f/2.8 ISO100 1/5000s|太陽位置升高後,光線將樹林的影子鋪平在潔白的雪地,並且隨著地形起伏展現了不同的曲線,讓我看得入迷,頻頻停下來取景。


α7 IV|69mm f/2.8 ISO100 1/5000s|谷崎潤一郎:「美不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光影、樹影,和雪花、冰霰,交織成的萬千變化讓人看得入迷。無論在哪個時段,晴天或大雪,雪和光的輝映,在在展現雪國獨有的陰翳之美。

α7 IV|30mm f/2.8 ISO100 1/6400s

α7 IV|30mm f/2.8 ISO100 1/6400s

α7 IV|70mm f/2.8 ISO50 1/1250s|風、雪與光影的共舞。

α7 IV|56mm f/2.8 ISO50 1/640s|抵達小梨平露營地,將帳篷搭在雪地上就到附近散步了。


α7 IV|70mm f/2.8 ISO50 1/800s|沒有遊客,野生的日本獼猴便大膽地群聚在小木屋周邊。


這是裁切放大後的影像,猴子的眼神像是在說:「看三⋯⋯」


α7 IV|70mm f/2.8 ISO50 1/800s


不敢靠得太近,裁切放大來看是這樣。

這是當時我和猴子的距離。(由呆呆的α7C拍攝)


α7 IV|70mm f/2.8 ISO50 1/800s|樹上一團一團毛毛的東西全是猴子⋯⋯


α7 IV|29mm f/2.8 ISO50 1/800s|擺在小梨平營地附近的取景木框,像是在告訴遊客,從這裡拍就對了。


α7 IV|24mm f/2.8 ISO50 1/800s


α7 IV|43mm f/2.8 ISO50 1/1000s


α7 IV|24mm f/2.8 ISO50 1/640s

α7 IV|68mm f/2.8 ISO50 1/200s|太陽開始下山,光線的角度改變,林相的顏色變得迷濛起來。

α7 IV|70mm f/2.8 ISO50 1/1600s|很喜歡陽光在樹枝上留下的輪廓光,非常細緻,像蜘蛛網一樣。

α7 IV|51mm f/2.8 ISO50 1/200s

α7 IV|41mm f/2.8 ISO50 1/250s


α7 IV|70mm f/2.8 ISO50 1/200s|這個紅紅的樹叫「ケショウヤナギ」,漢字寫為「化粧柳」,學名Salix arbutifolia,柳科柳屬,分布於日本的北海道和長野的梓川上游,在上高地的小梨平露營地可以看到。春天時柳絮如飛雪,像撲在臉上的白色胭脂;冬季時,新生的幼芽呈現鮮豔的紅色,像極了口紅,因此被稱為化粧柳。


α7 IV|70mm f/2.8 ISO50 1/200s|積雪的弧度加上倒影,像是兩顆眼睛。

α7 IV|24mm f/2.8 ISO50 1/80s|Robert Macfarlane 在《心向群山》書裡,提到一種在山上會看見的「邁達斯光」(Midas Light),具有深黃色的光澤,能夠將所有接觸到的物體都染成金黃。我沒有查到具體的資料,但有在爬山的人應該都看過,日出或日落時灑滿一片的金黃,應該就是邁達斯光。

α7 IV|70mm f/2.8 ISO50 1/40s

α7 IV|70mm f/2.8 ISO50 1/400s|光消逝的前一刻。


α7 IV|70mm f/2.8 ISO50 1/160s|光消逝的下一刻。同一個取景角度,顏色天差地別。


α7 IV|70mm f/2.8 ISO50 1/160s

α7 IV|52mm f/2.8 ISO50 1/640s

Robert Macfarlane還提到另一種光,但沒有專有名詞,是白日將盡之時才會出現的光,「將整片地景化為單一的質地。這光擁有一種溫和的明晰,隱含了平靜、完整與無所不在。」

書中寫道馬洛里在1921年遠征聖母峰時,也在圖博(西藏)體驗了這種光的洗禮。深受感動的馬洛里在給妻子的家書中描述:「在薄暮的光線中,這個國度變美了,雪山和萬物的嚴峻轉為柔和,陰影安撫了山坡。紋路與皺摺相融,直到深夜。於是我開始頌讚這片全然的荒蕪,感到眼前的型態中有一種純粹的美,一種終極的和諧。」

α7 IV|35mm f/2.8 ISO100 1/400s|翌日,天氣驟變,降下了大雪,氣象廳甚至發布了區域性的暴雪警報。

α7 IV|24mm f/2.8 ISO100 1/5000s|同一個地方(田代濕原),在不同氣候下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這也是攝影的魅力。

α7 IV|70mm f/2.8 ISO100 1/80s

α7 IV|70mm f/2.8 ISO100 1/100s


α7 IV|70mm f/2.8 ISO100 1/160s


α7 IV|50mm f/2.8 ISO100 1/80s


α7 IV|24mm f/2.8 ISO100 1/400s|冰凍的大地。


α7 IV|50mm f/2.8 ISO100 1/200s|記憶中的上高地雪景就是這樣,照片如實呈現。



戶外實拍:長野



α7 IV|24mm f/2.8 ISO100 1/5000s|離開乘鞍和上高地,搭電鐵前往長野市區。


α7 IV|70mm f/2.8 ISO100 1/1600s|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拍下長野縣不知何處的城鎮。畫面細節非常多,在如此高速的狀態下能拍得精準又不變形,真是優秀啊!


α7 IV|48mm f/2.8 ISO100 1/1250s|長野的運動公園,空氣乾淨,光影就會很美。


α7 IV|70mm f/2.8 ISO100 1/1600s|在長野的飯綱高原,一處名為Nagano Forest Village的營地,日出的陽光正好從結冰的湖面升起。


α7 IV|70mm f/2.8 ISO100 1/4000s


α7 IV|70mm f/22 ISO100 1/80s|白雪細緻、柔軟的質地與紋路,令人著迷。


α7 IV|48mm f/2.8 ISO100 1/800s


α7 IV|51mm f/2.8 ISO100 1/2500s|前往戶隱神社的奧社參道,從入口大鳥居走約一公里抵達紅色的「隨神門」,再走一公里就是終點的本社。


α7 IV|58mm f/2.8 ISO100 1/1600s


α7 IV|61mm f/2.8 ISO100 1/500s|從隨神門之後是世界知名的奧社參道並木,樹齡超過400年的巨大杉木並列於步道兩旁,再多言語也無法形容行走期間所感受到的震撼。


α7 IV|70mm f/2.8 ISO100 1/640s|樹梢常有積雪落下,剛好捕捉到旅人抬頭見雪的瞬間。


*****


以上,感謝收看!

▲鏡頭的官方介紹頁面:SEL2470GM2

最後想說,依我的攝影程度,這篇文章不敢說是「評測」,而是用自己的經驗分享我如何使用這個鏡頭。而結論就是:

1. 我真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 攝影是不歸路,但要怎麼走是自己的事情,與他人無關 😛

另外,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旅遊攝影,但如果想看我跟呆呆拍的其他照片(有很多貓喔),歡迎到我們的IG帳號逛逛:https://www.instagram.com/taitai.live.wild/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