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才知道,Gore-Tex不等於、也不只是防水外套,全世界也不是只有 Gore-Tex 能夠防水,市面上還有許多不同的抗水材質,例如eVent、Pertex。又或者一些較具規模的戶外品牌也會研發自家的防水布料,例如Mont-bell的DRY-TEC、Patagonia的H2No、Columbia的Omni-Tech⋯⋯族繁不及備載。
如今,瑞士百年老店Mammut長毛象終於也有自己的防水布料了,名字很簡單,就叫「Mammut DRY」,非常好記,而且在醞釀近兩年後已經有越來越完整的產品線,提供消費者不同於Gore-Tex的選項。
那麼,接下來就一定會有人提到的大哉問是:「最強的防水布料是哪一塊?」

「⋯⋯」(原諒我用了這個迷因)
老實說,不可能有正確答案。因為大多數人習慣用「感覺」去判斷 —— 感覺比較防水、感覺比較透氣,但這真的不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材質,實在很難一分高下。所以,最終還是要回歸數據,用防水係數和透濕度做比較才科學吧?
*其實還得考慮布料的壽命年限,但這跟使用頻率以及保存環境有關,此外還有剪裁方式與設計細節等變因,但是如果全列進來分析的話會沒完沒了⋯⋯。
Mammut DRY 防水科技
▲Mammut Dry 的官方介紹影片

單就表現數據,以及長毛象這塊百年招牌的專業度來看,Mammut DRY的機能性是無庸置疑的。那如果還是想問問穿起來的「感覺」如何?就由我們實際穿過的體感來做更詳細的說明吧! 🙂
Mammut Taiss HS Hooded Jacket
▲重點特色
● Mammut DRY Expedition 三層防水布料● 防水係數 27,000mm
● 透濕度 48,000 g/m²/24h
● 帽兜和下擺採用Cohaesive繩扣調節設計,即使戴手套亦可輕鬆調整,並可兼容頭盔
● 胸前口袋設計,不受背包腰帶影響或攀岩吊帶影響口袋使用
● 雙向腋下透氣防潑水拉鍊設計
● 內側拉鍊口袋
● 正面雙向防潑水拉鍊
● PFC-free DWR防潑水處理
▲男款

這兩件是我穿過的顏色,左邊的沙色是「薩凡納褐/黑」,右邊是「深冰藍/海洋藍」兩種不同的藍色所拼接。

這三件是台灣引進的顏色,分別是:➊薩凡納褐/黑 ➋深冰藍/海洋藍 ➌深玉石綠/綠樹林
▲女款

這兩件是呆呆著用的女款配色,左邊是新色「薩凡納褐/白月光」,右邊是意外配起來很好看的「櫻花鮭粉」。

這四件是台灣引進的顏色,分別是:➊薩凡納褐/白月光 ➋櫻花鮭粉 ➌星系紫/海洋藍 ➍玉石綠/深玉石綠。
▲剪裁版型


Mammut 的服飾通常都偏合身剪裁,所以我這種水桶型身材穿起來就很容易凸顯缺點。但謝天謝地,這件新款的TAISS HS連帽外套的版型介於標準和寬鬆之間,即使是不顯瘦的淺色,穿起來的視覺感也不會像在包肉粽,很適合用於日常穿搭。(著用尺寸男款US-M)


採用 Mammut DRY Expedition 三層防水布料,表面有PFC-Free的DWR防潑水處理,厚度30D耐磨防刮,防水係數 27,000mm,透濕度 48,000 g/m²/24h,都是專業高標的表現。
順道一提,Gore-Tex Pro的防水係數是 28,000mm,透濕度是 25,000 g/m²/24h。單從數據來看,防水能力不相上下,但 Mammut DRY的透濕度幾乎是Gore-Tex Pro 的兩倍,會更適合台灣普遍悶熱的登山環境。

順道一提,Gore-Tex Pro的防水係數是 28,000mm,透濕度是 25,000 g/m²/24h。單從數據來看,防水能力不相上下,但 Mammut DRY的透濕度幾乎是Gore-Tex Pro 的兩倍,會更適合台灣普遍悶熱的登山環境。

採用戴著手套也能輕鬆調整的Cohaesive繩扣,單手就能搞定(但不好意思,拍照時我用了兩手示範XD)
▲口袋

胸口兩個防潑水拉鍊口袋,避開腰帶位置,方便在有背包的狀態下取物。

男款獨有的右側內拉鍊袋,可以用來收納小物。
▲腋下拉鍊

腋下雙向防潑水拉鍊,上下都能拉比單向拉鍊方便非常多!自己一隻手就能開闔,不需要其他人的協助(有被這條拉鍊卡過的人都懂那種怎麼拉都拉不起來的痛苦與尷尬)
戶外實測
季節:九月底,由秋入冬之際
氣候:晴朗、陰雨、大雪、寒冷、潮濕⋯⋯
氣溫:攝氏-8°~20°
海拔:約2,800~3,700m
場合:多日健行

這是一條原定八天七夜要走完的經典路線,但我們紮營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超乎預期的大雪,僅僅一夜之間就讓原本綠草如茵的營地變成白茫茫的雪國,在前方雪深及腰,且運補的馬匹無法適應高山極端環境等不利條件下,我們決定第二天早上就從海拔約3500公尺的營地下撤⋯⋯

沒有想到這麼早就要把防水外套穿上,而且行程被迫中斷,很有可能就必須這麼打道回府了,我們只能苦笑 XD
高度下降後,溫度慢慢回升,降雪變成降雨,大家都淋得一身濕。還好雨衣雨褲包緊緊,只有一些雪水穿過綁腿跑進鞋子的縫隙,讓襪子和鞋子濕了一點。趁休息時我把化纖中層脫掉改穿比較薄又透氣的 Eiger Speed ML Hybrid,搭配透濕度高的防水外層,走起來的體感還不賴,身邊的隊友已經紛紛脫掉外套,我卻還能穿得住。
持續下撤,整個隊伍在脫離雪線的地方找個地方休息用餐,順便把腳烤乾。但濕度很高、溫度很低,所以還是維持三件式的洋蔥式穿法維持體溫。

當天下撤回到登山口後,嚮導非常積極,立刻幫我們申請由預定終點上山的入山許可,所以大隊人馬又拉車到另一邊上山。雖然行程縮短,原本的七大湖只去了其中幾座有點小遺憾,但大家的心態調適得很好,能夠在同一座湖邊耍廢三天已經是奢侈的享受了,我們非常喜歡在湖邊無所事事、隨處散步的悠閒時光 🙂
.jpg)
喀什米爾七大湖在九月的氣候跟台灣秋冬高山環境真的很相似,同樣都非常濕冷,路況也和熱門的百岳路線接近,讓我在評測這件外套時有一個很好的參考基準,所以對它防水透濕的表現非常滿意。
【恆春・大山母山】
季節:二月底,春天
氣候:陰冷、曝曬
氣溫:攝氏15°~30°
海拔:約160~320m
場合:單日健行約15公里

今年二月底,雖然台灣各地已漸漸回溫,開始脫離寒冬有了一點春天的氣息,尤其在南部的恆春,溫度一定比中北部還要高很多。但出發恆春縱走的前一天晚上風強雨驟,氣溫大幅下降,所以這天早上出發時體感溫度很低,冷到我必須在行進間把外套穿上。

爬了一小段身體熱起來後,才把外套脫掉,用一件短袖底層和 Eiger Speed ML Hybrid 中層應付接下來的路段。
*關於這件上衣可以參考這篇:「說來簡單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的穿衣原則:1. 不冷 2. 不熱」ft. Mammut Eiger Speed ML Hybrid 連帽外套

慢慢走,大約兩個小時後抵達山頂的阿夫利神社。
原本想吃的茶屋沒有開,只好打開事先買的行動糧,用飯糰和大福簡單解決。停下來的時候身體就涼了,我叮囑呆呆要趕快把外套穿上免得著涼。

當天下撤回到登山口後,嚮導非常積極,立刻幫我們申請由預定終點上山的入山許可,所以大隊人馬又拉車到另一邊上山。雖然行程縮短,原本的七大湖只去了其中幾座有點小遺憾,但大家的心態調適得很好,能夠在同一座湖邊耍廢三天已經是奢侈的享受了,我們非常喜歡在湖邊無所事事、隨處散步的悠閒時光 🙂
.jpg)
喀什米爾七大湖在九月的氣候跟台灣秋冬高山環境真的很相似,同樣都非常濕冷,路況也和熱門的百岳路線接近,讓我在評測這件外套時有一個很好的參考基準,所以對它防水透濕的表現非常滿意。
【恆春・大山母山】
季節:二月底,春天
氣候:陰冷、曝曬
氣溫:攝氏15°~30°
海拔:約160~320m
場合:單日健行約15公里

今年二月底,雖然台灣各地已漸漸回溫,開始脫離寒冬有了一點春天的氣息,尤其在南部的恆春,溫度一定比中北部還要高很多。但出發恆春縱走的前一天晚上風強雨驟,氣溫大幅下降,所以這天早上出發時體感溫度很低,冷到我必須在行進間把外套穿上。

爬了一小段身體熱起來後,才把外套脫掉,用一件短袖底層和 Eiger Speed ML Hybrid 中層應付接下來的路段。
*關於這件上衣可以參考這篇:「說來簡單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的穿衣原則:1. 不冷 2. 不熱」ft. Mammut Eiger Speed ML Hybrid 連帽外套

但走到面海的空曠處又因為風太大,體感溫度降低很多,呆呆趕緊將原本用來要防雨的外套穿上。


原本以為午後會淋一段雨的恆春縱走,意外地享受了一整天的乾爽。
【日本・大山OYAMA】
季節:四月,春天
氣候:晴時多雲、涼爽
氣溫:攝氏10°~20°
海拔:約740~1250公尺
場合:單日健行約7.5公里

每次到東京都會想找一座近郊的山來走走,這次選定的是位於神奈川的大山(OYAMA),電車+公車+纜車,轉乘約兩個多小時後從市區抵達登山口,預計要走的環狀路線約7~8公里,實際行走時間約3.5小時。行前的天氣預報顯示為晴時多雲,降雨機率不高,但山上的溫度低,保險起見還是帶了羽絨外套和防水外套。(有別於前兩次都穿藍色,這趟行程我和呆呆都改穿最新款的沙褐色)



原本以為午後會淋一段雨的恆春縱走,意外地享受了一整天的乾爽。
【日本・大山OYAMA】
季節:四月,春天
氣候:晴時多雲、涼爽
氣溫:攝氏10°~20°
海拔:約740~1250公尺
場合:單日健行約7.5公里

每次到東京都會想找一座近郊的山來走走,這次選定的是位於神奈川的大山(OYAMA),電車+公車+纜車,轉乘約兩個多小時後從市區抵達登山口,預計要走的環狀路線約7~8公里,實際行走時間約3.5小時。行前的天氣預報顯示為晴時多雲,降雨機率不高,但山上的溫度低,保險起見還是帶了羽絨外套和防水外套。(有別於前兩次都穿藍色,這趟行程我和呆呆都改穿最新款的沙褐色)

一開始因為氣溫很低,爬坡時還能穿得住外套。但不斷地連續上坡終究還是讓我熱得把外套脫下,改穿一件羊毛底層和刷毛中層走到山頂。
用完點心走到旁邊的三角點拍照,請路人幫忙留下合影。這時候突然覺得穿著同款同色外套實在有點難為情 XD
這件外套真的是越看越好看,而且男款是黑色拉鍊,個人覺得搭起來比較帥氣一點。(女款是配白色拉鍊)

從另一邊一路下山不用爬坡,而且路況比上坡好,在溫度還很涼爽的狀態下我索性不脫外套,測試它穿起來會不會感到悶熱。結果感覺還不錯,在微微喘的狀態下身體有些微出汗,但並不至於熱到穿不住,透濕度真的超乎預期的好,很期待之後在台灣的高山也繼續穿這件舒適感和透氣度均很優異的防水外套!
*****
因為氣候變遷與運動風潮改變的關係,可以觀察到各大品牌越來越願意針對快速健行、輕量化,以及各種複合式戶外活動去開發專屬服飾與產品的趨勢。而始終與戶外愛好者脈動關係緊密的長毛象,在這個時候推出 Mammut DRY 防水材質,或是如 Eiger Speed 這種新的產品線,就是一種貼近趨勢的呼應。相信未來 Mammut 一定會再開發出許多讓人亮眼的酷東西!
以上,感謝收看!
*註:各店進貨顏色不同,建議先致電門市確認是否有庫存,再過去試穿或購買。*註:詳細款式、價格、經銷點請洽臉書專頁:Mammut Taiwan 或官網 www.mammut.tw

從另一邊一路下山不用爬坡,而且路況比上坡好,在溫度還很涼爽的狀態下我索性不脫外套,測試它穿起來會不會感到悶熱。結果感覺還不錯,在微微喘的狀態下身體有些微出汗,但並不至於熱到穿不住,透濕度真的超乎預期的好,很期待之後在台灣的高山也繼續穿這件舒適感和透氣度均很優異的防水外套!
*****
因為氣候變遷與運動風潮改變的關係,可以觀察到各大品牌越來越願意針對快速健行、輕量化,以及各種複合式戶外活動去開發專屬服飾與產品的趨勢。而始終與戶外愛好者脈動關係緊密的長毛象,在這個時候推出 Mammut DRY 防水材質,或是如 Eiger Speed 這種新的產品線,就是一種貼近趨勢的呼應。相信未來 Mammut 一定會再開發出許多讓人亮眼的酷東西!
以上,感謝收看!
*註:各店進貨顏色不同,建議先致電門市確認是否有庫存,再過去試穿或購買。*註:詳細款式、價格、經銷點請洽臉書專頁:Mammut Taiwan 或官網 www.mammut.tw
————————————————————
————————————————————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