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近郊登山路線推薦:神奈川・大山 OYAMA」 ft. Salomon X ULTRA 360 GTX

每次到日本旅行,總是希望至少能安排一個戶外行程,爬一座山或走一條步道都好,能看見什麼風景是其次,感受整個氛圍與過程才是重點。

從市區輾轉移動到郊外,車窗外的風景漸漸改變,身心一步步融入大自然裡;在山腳下的便利商店採買上山要吃的零食,或是在商店街與神社購買土產與限定的御守;和往來的山友們說一聲「こんにちは(konnnichiwa)」,登頂時互相為對方留下紀念照;下山後返回飯店之前,在地方車站附近搜尋當地人才會去吃的美食。

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全部累加之後就是讓我們樂在其中的旅行旨味 🙂


爬一座大山

「大山」(OYAMA)位於神奈川縣的伊勢原市,海拔1252公尺,四季風景皆宜,春天有櫻花,秋天有楓紅,步道途中還可遠望富士山並俯瞰相模灣和伊豆半島。因地勢關係時常降雨,所以有「雨降山」別稱,自古以來是當地人信仰的靈山和祈雨的聖地。

山頂設有「大山阿夫利神社」,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2200年前的崇神天皇時代。而這個「阿夫利」就是知名柚子拉麵店名「AFURI」的由來,據說是源自大山的天然泉水,才讓山腳下的本店 ZUND-BAR 做出湯頭那麼美味的拉麵。


路線資訊

從東京市區搭電車到伊勢原JR站約90分鐘,接著經過30分鐘公車轉乘至大山纜車站,再搭6分鐘登山纜車就能抵達大山阿夫利神社下社。而最受歡迎的登山路線就是從下社出發,一路上坡至山頂的本社後,從另一端下山經「見晴台」後回到起點。

環狀路線約7~8公里,路況綜合泥土路和木階,難度屬平易近人的大眾等級,實際行走時間約3.5小時,半天就能走完。

但還是建議要早點出發,除了登山步道和風景之外,多留一點時間給路上會經過的商店街、茶屋和神社,這些都很值得逛逛。不要像我們中午才出發,結果為了趕最後一班纜車趕得要死,結果最後所有商店都打烊關門了⋯⋯



半山腰可以看到的富士山,應該是吸引外地遊客來爬大山的一大賣點。

這是「大山山頂」,我們真的不是故意要疊字的 😆

四月適逢櫻花盛開的季節,一路上都有美不勝收的櫻花可看。但位於阿夫利神社下社的粉紅色垂櫻姿態最美,值得花點時間停留好好欣賞。


位於步道起點的「大山阿夫利神社」下社,這邊有販售御守和御朱印的賣店和一間茶屋,記得多留一點時間逛逛或吃個點心。


這趟行程為了滿足市區逛街和郊區爬山的需求,在行李空間有限的條件下,我們選擇穿 Salomon 今年推出的新款 X ULTRA 360,好搭又好穿,是我們這種旅遊型態的首選!(看完遊記有更多介紹)



路線介紹



我們從上野站出發到伊勢原約90分鐘,一走出月台就能在車站大廳看見大山的介紹,以及大山最有的兩項特產:豆腐和陀螺。豆腐料理出名是因為當地的水質好,而陀螺則是源自江戶時代的特產,不斷旋轉的陀螺象徵吉祥與財富,所以很多人會買回家當紀念品,因而被伊勢原市指定為無形的民俗文化財產(我們買了三顆😆)


公車站牌在伊勢原車站北口,在4番線排隊上車,從起站「伊勢原北口」搭到終站「大山ケーブル」(大山纜車站),中途不需要下車。

這裡就是巴士終點大山纜車站,下車後還得爬一大段樓梯經過商店街後才會抵達纜車站。

公車下車的地方就有美麗的櫻花樹可以看。

我以為一下車就可以搭纜車了,沒想到抵達纜車站前要先經過362階樓梯的暖身⋯⋯

中間會經過的商店街,建議紀念品先買起來,因為他們打烊的時間都很早,下山時不見得能逛到。

上山的362階樓梯分成27段,每一段都用代表性的陀螺來計算。一個大陀螺代表10,小陀螺代表1,所以這個地板的所在地就是第23段(爬到喘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數學題來分心一下⋯⋯)

這段樓梯是很棒的暖身⋯⋯爬完後就能抵達大山纜車站了。

大山纜車站往上約六分鐘,可以選擇搭車或走路。

筆直優美的登山纜車軌道。

中間會停一站「大山寺」,想去參觀神社的人可以由此下車。

這是完整的路線圖和纜車資訊,切記不要錯過末班車時間,免得可能要摸黑走下山⋯⋯



大山 OYAMA


從纜車站出來後會先抵達一塊寬闊的平台,這裡設有賣店和咖啡廳,可在此稍微補給一下。

*原本設置在這邊的阿夫利拉麵分店已結束營業,而阿夫利本店 ZUND-BAR 距離登山口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可別抱著「爬阿夫利順便吃阿夫利」的心情過來嘿。

出站後還有一段樓梯要爬,還好距離很短⋯⋯

樓梯上的石柱都是捐贈單位,其中一個竟是來自台灣的「大山電線電纜」,原本以為是董事長和這邊有什麼淵源,但查了之後發現唯一的關聯似乎只是因為同名而已 😛

翻山越嶺,終於來到下社啦!

先在旁邊的休息區整裝用午餐,一邊欣賞位於廣場中的粉紅色垂櫻。

名為「石尊之杖」的粉紅垂櫻,盛開的樹容相當美麗。

下社旁有販售處,可在此買到款式相當豐富的御守(我們購買的是錢幣形狀的御守,背面寫著「交通安全,商業繁昌」)


阿夫利神社的繪馬,發現「我推的孩子」

登山口就在神社旁,跟著指標走即可。

這次穿上山的鞋子,呆呆的 X ULTRA 360 EDGE,以及我的 X ULTRA 360,是經典款X ULTRA家族的最新成員(詳細介紹放在最後面)

路上經過高大的「夫婦杉」

上山的路線幾乎都像這樣,以大石塊和碎石居多。

偶爾會有這樣的木棧道,建置在雨水沖蝕較嚴重的路段。


上山一共分為28個丁目,位於25丁目左右有個「富士見台」,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從這邊看見清楚的富士山。

當天天氣還不夠好,雲層很厚,但反而讓富士山的上半部像漂浮在半空中一樣,有點奇幻。

每一丁目都有石柱標示,走到第28根就代表山頂到了,通過鳥居後就是山頂的阿夫利神社本社。

在大山山頂休息一會兒就離開了,因為出發時間太晚,很擔心趕不到最後一班下山的纜車⋯⋯


如果從原路回去只要60分鐘,但為了想看看不同於上山的風景,所以選擇另一邊的路線下山。雖然要多走半小時,但這邊的風景非常值得!


相模灣就在眼前。


這邊下山大多是非常好走的木棧道。


雖然是剛入手的新鞋,還沒有落地幾次,但基於對Salomon的認識與信賴,這一趟日本行程很自然地就選了 X ULTRA 360 EDGE。呆呆說:「每次有朋友請我們推薦登山、健行鞋,Salomon幾乎總是第一個跳出來的答案。這是經年累積的信任,而它也從來沒有讓人失望。」

Salomon X ULTRA 360 的版型是標準楦頭,但習慣穿寬楦的我並不會覺得很壓迫,穿起來的腳感就和以往穿過的 X ULTRA 系列一樣舒適、紮實,沒什麼好挑剔的地方。


下山的階梯落差有點大,所以這邊設置了貼心的半階,真是膝蓋救星 😛

持續趕路⋯⋯

終於抵達「見晴台」了,這裡是一處展望很好的休息平台,從這邊只要再走半小時就能回到纜車站。


路上驚喜目擊的野生白尾鹿,自顧自地吃草,警戒心有點低啊⋯⋯


最後我們終於在倒數一分鐘內壓線,回到纜車站順利下山,可喜可賀!


公車站旁有一個刷鞋的地方,如果鞋子沾滿泥沙記得來清洗一下再去搭車。


想吃的茶屋和豆腐料理店全都打烊了,只好搭車回伊勢原車站,在附近找到一間在地人氣餐廳「麻釉」,主打大份量豬排料理,價位不高又非常美味,這盤和臉盆一樣大的豬排飯我們竟然都吃光光了!

*****



除了爬大山,我們在市區逛街的時候也都穿著Salomon X ULTRA 360。



雖然它是不折不扣的機能鞋,但近年的Salomon一直都是許多潮流與時尚人是用來穿搭Urban Outdoor風格的鞋款,路上常看到有人把Salomon拿來混搭,所以實際上穿起來並不覺得違和,這也是我們旅行時很愛穿Salomon的原因。



Salomon X ULTRA 家族新成員:360 & 360 EDGE




不知不覺,從第一次穿上 Salomon X ULTRA 至今已經七年了,看著它從一款新鞋變成經典真的是與有榮焉 —— 它參與了我們的旅程,而我們也見證了它的成長。

而在 2021年 X ULTRA 的第四代大改款後,Salomon團隊並不急著推出第五代,而是令人意外地發布以 X ULTRA 為基礎的新款鞋「X ULTRA 360」和「X ULTRA 360 EDGE」。

老實說初次看見這個消息的時候感到很疑惑,有一種當年iPhone 8型號直接跳到iPhone X的感覺。這是打算直接跳過 X ULTRA 5,重新用一個新的名字替代,象徵接下來的 X ULTRA 要進入360度全方位的新時代嗎?還是說360系列其實只是家族的分支呢?

光命名邏輯已經讓我偏執的腦袋快要想破頭了,沒想到在我想要釐清「X ULTRA 360」和「X ULTRA 360 EDGE」這兩雙鞋到底有什麼差異的時候,簡直是要把腦袋燒壞了。

不信各位看看⋯⋯


【360 V.S. 360 EDGE】


光從官方提供的數據與功能說明,可以發現兩款鞋的差異極小,就連定價都一模一樣,我真的是花了一段時間才能從外觀辨識出兩雙鞋。



外觀上看不出太大的差異,鞋身構造、幾何,以及鞋身側邊Z字圖案幾乎都一樣,但仔細看還是有些細節上的不同。



首先,標示在鞋身內側的款式名稱是最簡單的辨識方法。


另外也能從正面分辨。鞋舌的織帶、LOGO設計,以及鞋面針織孔洞的粗細都不一樣。



鞋跟後織帶的材質與粗細也不同。


但以上所述外觀的差異並不影響鞋子的性能,所以基本上可以當作同一款鞋,只是配色和外型稍有不同罷了。也就是說,不需要在意360和360 EDGE的區別,只要挑選自己喜歡的配色款式即可

至於為什麼會用「360」作為型號?查過資料後,才知道原來是Salomon想要推出一款外觀更有流行感,適合穿搭、休閒或旅行等各種場合使用的新鞋款,但又希望同時維持 X ULTRA 系列的高機能表現。於是 X ULTRA 360 便誕生了,而「360」的命名邏輯的確如我猜測,就是希望能讓這雙鞋全方位地進入生活的各個範疇 —— 讓對潮流時尚有興趣的人開始參與戶外活動,也讓戶外人士有更多流行穿搭的選項




總之,玫瑰即使換了名字它也一樣芬芳,當我穿上這雙鞋子的時候,那個雙腳紮實的包覆感,以及走路時大底回饋的路感,依然是我所熟悉的Salomon X ULTRA。這樣就夠了!真的。所以我放下鑽牛角尖的偏執,就好好享受穿這雙鞋出門的快樂吧!



Salomon X ULTRA 360 細部解析


【X ULTRA 360 重點特色】

X-ULTRA高可靠性:繼承了 X-ULTRA 傳統,提供最大的穩定性、抓地力和保護。
防水防風雨:採用 GORE-TEX 薄膜製成,具有高耐候性。
環境友善材質:使用可回收材料再製,並採用環境友善包裝。
SensiFit™:提供像安全帶一樣包覆感的鞋面包覆科技。
AdvancedChassis™支撐系統:提供後跟的穩定性,同時維持前足的靈活度。
All Terrain Contagrip®大底:全地形都表現出高耐用性和穩定性的橡膠大底。
Quicklace繫帶系統:易於快速穿脫與調整鬆緊的鞋帶(*僅限低筒鞋款)
EnergyCell™中底:高性能EVA泡沫中底,緩衝吸震。
模壓 OrthoLite® 鞋墊:貼合腳形,提供卓越的緩衝、透氣性、耐用性與舒適性。


【X ULTRA 360 男款】
我穿的 X ULTRA 360 男款,UK 10 實測重量是406.5公克。


【X ULTRA 360 EDGE 女款】

呆呆穿的 X ULTRA 360 EDGE 女款,UK 7.5 實測重量是370公克。


【SensiFit™鞋面】
Salomon 側面獨有的鋸齒形狀並不只是為了美觀,如果仔細看的話,那就像是用兩隻手掌牢牢抓住腳背的樣子。

這個整合兩側鞋面和鞋帶的設計就是 Salomon 的 SensiFit™ 科技,能夠提供紮實且具防護性的包覆感,並且增加更多行進間的穩定性。


【EnergyCell™中底】
中底是高性能的EVA泡綿,主責緩衝吸震的功能。


【AdvancedChassis™支撐系統】
Advanced Chassis™支撐系統,指的是EVA中底和橡膠大底之間的那一塊塑料支撐墊(照片中位於鞋後跟黃綠色那一塊),類似籃球鞋的氣墊,但它更硬一點,是整雙鞋子很重要的支撐部位,提供移動時的動態穩定性。


【All Terrain Contagrip®大底】

幾乎每一雙Salomon的鞋底都是這樣的設計:All Terrain Contagrip®大底混合不同硬度的橡膠,搭配多向刻痕的顆粒,能提供適應各種地形的抓地力和制動力。


【GORE-TEX防水】

雖然我偏好無防水功能的透氣鞋款,但不得不承認 Gore-Tex 防水在台灣還是非常重要,除非天氣真的好到不像話,或者行程時間很短,否則真的不想跟山上的天氣對賭。而且常走中級山的話,即使是好天氣也常遇到爛泥水坑,這種情況真的還是需要有一雙Gore-Tex防水鞋。


【Quicklace繫帶系統】

Salomon獨家設計方便好用的Quicklace鞋帶,能夠快速調整鬆緊,並在鞋舌裡做了隱藏式收納空間,鞋帶就不容易被勾到或因此絆倒,也讓外型看起來更俐落。


【針織內裡】

包護腳踝的內裡舒適性很好,親膚性佳、不容易磨腳。這是呆呆非常在意的細節,每次都特別交代我一定要寫出來 🙂


*詳細款式、顏色與價格,請洽 Salomon Taiwan臉書專頁
*經銷通路 https://bit.ly/3moeSsw
*線上商城 https://bit.ly/3MtHo6G


「東京近郊登山路線推薦:神奈川・大山」 ft. Salomon X ULTRA 360 GTX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