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大林道|D2 拉夫嵐部落遺址 — 海天寺

步道行走日期:2020/12/21

第二天,剛出發不久便開始下雨,前一天晴朗的大太陽好像決定不跟我們繼續往上走了,頭也不回地偷偷下山。但接棒過來一起走的那些雲吶雨啊,其實也不是什麼壞傢伙,它們讓天氣變得舒爽不少,還帶來很多飄渺的山嵐和煙霧,瀰漫在山谷裡、樹林裡,和空氣包裹在一起,呼・吸・吐・納,讓身體也跟著輕盈起來。

當晚住進海天寺旁邊的孫海招待所(其實是林業辦公室,招待所是戲稱),海拔約2,300公尺,主體結構是檜木,在當時屬高級別墅的格局,據說當年是為了蔣中正來訪而建,但後來因故老總統沒有真的過來,所以才改成辦公室和宿舍。荒廢40多年,已變成山友遮風避雨的住宿地,據媒體報導官方有意改建為避難山屋,但目前看來沒有進展。

冒雨走了20幾公里路,又累又冷又餓,晚飯過後聚在冷得讓人發抖的玄關聊天。同行擔任協作的霹靂馬突然感嘆道:「我認為,登山前要做好三種準備,第一是心,第二是體力,最後才是裝備。但現在我發現很多人是先買好裝備,接著才上山練體力,然後在走不動或下雨的時候練心⋯⋯整個都相反啦!」這番話讓我聽得直點頭,深感認同。

「心」是什麼?我認爲是知識、觀念、態度,以及一個人對山的認知與包容,綜合在一起就是與山同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心。但心無法經過一朝一夕的培養就茁壯,而是需要與時俱進、慢慢累積,不同時期有不同感受,不同感受會產生不同的獲得,像年輪一樣增長後變得厚實、堅固,向上生長,也向下紮根。

而體力是基本,裝備的操作和使用技巧則攸關性命,不可花錢了事,覺得買到好裝備就萬無一失是很危險的觀念。拿開車來舉例好了,大家都知道要先進駕訓班學習、然後考駕照,接著累積道路駕駛的實戰經驗。登山當然也是一樣的道理,面對有風險的運動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不可輕忽。

丹大林道不難,但也不是什麼簡單的行程,路很長,有一定的爬升,而且天氣變化很大,進去一趟少說也是四到五天。但做好功課再上來的話,就算陰晴不定也能樂在其中 :)



丹大林道系列文章


● D1 孫海橋 — 拉夫嵐部落遺址
● D2 拉夫嵐部落遺址 — 海天寺
● D3 海天寺 — 台電縣界保線所
● D4 台電縣界保線所 — 七彩湖




DAY 2:拉夫嵐部落遺址 — 海天寺


整裝出發,不久走到視野遼闊的地方,眼前出現一幅現成的山水畫。

呆呆特地選了這頂綠色頭盔,很得意,但我不管怎麼看還是個大同寶寶啊。

雨天的風情也不錯,只是坍方區要小心落石,快速通過。

大約從16K左右的天馬彎之後,林道開始進入坍方嚴重的崩坍區,常有落石,烏瑪斯建議我們戴上頭盔,做好安全措施。

烏瑪斯指著這片山脊說下方就是加年端舊部落遺址,平台處有座日治時期設立的「蕃童教育所」學校遺址,再往下切到溪谷就是加年端溫泉,路很陡,大概要花半天時間。

林道上常見獸骨,嚮導烏瑪斯解釋,布農獵人不貪心,夠用就好,而且只要獵到了一定不會浪費這個資源,也不會隨意丟棄獵物。所以這些獸骨殘存在路上的原因大概有三種,也許是自然病死老死或傷殘,或是被其他動物攻擊致死,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彈後沒有立刻死亡,掙扎逃了一段距離後才停步,嚥下最後一口氣。

再往前走一段,大夥先是看到下圖的殘骸,明顯是水鹿的下顎,但竟然不見其他部位。正當納悶時,我回頭看見邊坡躺了一具水鹿的屍體,沒死多久,身體保存得很完整,只有頭部被啃得面目全非,看來牠就是那兩片下顎的主人了。

烏瑪斯說,獵人打到動物後,如果不方便帶走會先放著或藏在路邊,其他獵人看到了也不會偷拿,這是約定俗成的獵人文化。因此這具屍體很明顯是有其他因素擱置在此,下最後殺手的可能是黃鼠狼這類小動物。而為了觀感問題,不讓後來的山友看到誤會是獵人隨意丟棄,所以烏瑪斯動手將水鹿處置在邊坡視線未及的地方。

海拔一點一點爬升,回望的時候,那條細細的林道已經在很遠的地方了。

不曉得是否廢棄了?最近一年的紀錄都有看到這部卡車的身影。

蜿蜒的丹大林道,鑽進台灣的心臟地帶。

走到約16.5K的天馬彎休息,接下來是一連串崩塌路段,網路上常見大量土石傾洩的地方就在這裡,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大概是為了祈求平安,這邊有擺上去不久的檳榔,是布農人用來祭拜祖先的祭物。

經過怪手的整理,那些堆得比人還高的砂石都已清除,路況很好,但還是盡量不要逗留。

呆呆說,他親眼看到一顆比頭還大的石頭,掉在剛往前走的夥伴身後。所以,拜託拜託,不要鐵齒,走路上來乖乖帶頂頭盔。

從這個角度看這片滑落的邊坡,真是怵目驚心。

又經過一處坍方,下面有一架小型怪手,上不來了,只能廢棄在那邊,還好人沒事,後來有順利脫困。稍晚,聽霹靂馬說這裡叫「馬熊斷崖」,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自己幾年前曾經摔下去,但大難不死,只斷了一些骨頭,後來另一布農協作黑熊竟然也掉在同一個地方,所以他開玩笑說這是馬熊斷崖。語畢,哄堂大笑!

這面垂直石壁讓人望而生畏。

中後段沒有路牌,只有這種以噴漆標示的里程。

布農族五大社群(巒、卡、卓、丹、郡)的祖居地就在濁水溪上游,因此丹大林道沿線會經過一些舊部落,也有通往舊社遺址的支線。日治時代日本人強制將各社布農族人分散至方便管理的淺山區,其中卡社最後的移居地點就是現在的南投地利村一帶,丹社則遷往花蓮萬榮的馬遠村。

這裡應該就是傳說中的「菜園」?現在是林務局的草生地,用來休養生息為往後造林做準備。

接近六分所的路段非常漂亮,深邃的樹林、滿地的紅葉,還有滿山煙雨相襯。

「給我一個David Bowie的姿勢。」

小雨怡情 :)

抵達六分所。上圖是六分所工作站對面的廢棄工寮,下圖是直升機停機坪。

左邊是山友可以入住休息的地方,不算舒適,但遮風避雨還行。右邊是台電工作人員使用的空間。

過去這棟應該是宿舍用途,有許多墊高的床板可以打地鋪,很多山友第一天就得走24K到這邊過夜。

短暫午休後繼續上路。

魔性的橘色防水手套,這顏色本身沒有問題,但跟紫色外套配在一起就覺得很不對勁。

飄渺。

12月的紅葉正盛,美不勝收。

之後也是一路紅葉黃葉相伴,在雨天中更顯奪目。

當晚,入住海天寺旁邊的「孫海招待所」。

霹靂馬感嘆:「我認為,登山前要做好三種準備,第一是心,第二是體力,最後才是裝備。但現在我發現很多人是先買好裝備,接著才上山練體力,然後在走不動或下雨的時候練心⋯⋯整個都相反啦!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