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化並非唯一正解,舒適度也是同等重要的考量」 ft. RAB 充氣睡墊&睡眠系統

我就坦白說了。關於睡眠系統,我根深柢固的觀念是越輕越好,所以乍聞RAB睡墊的實際重量時,我其實不怎麼感興趣,因為自己慣用的充氣睡墊重量很輕、收納體積又小,要我怎麼能夠接受重量達兩倍,而且收起來也比較大的RAB睡墊呢?


勉為其難地帶上山,也就是今年四月嘉明湖那趟行程。第一晚睡向陽山屋,因為抵達的時間還早,所以一進山屋床鋪就準備午睡。把睡墊充飽之後躺上去,下一秒,我跟呆呆同時發出驚呼⋯⋯這躺起來也太舒服了吧?!


快速條列幾個RAB充氣睡墊的優點:1. 支撐性很好、2. 翻身不會產生惱人的噪音、3. 表面有止滑紋路,身體不容易位移、4. R值高,保暖度佳、5. 再搭配那顆觸感極好的枕頭,這下我總算明白,為什麼明明RAB可以做出超輕又超暖的睡袋,卻要推出這種重量讓我有點扛不下去的睡墊了,因為,這完全是以舒適度為前提而開發的全新睡眠系統啊。


於是「越輕越好」這個觀念開始動搖了。



午後,在幽暗的向陽山屋裡躺在新開的 RAB Ionosphere 睡墊上,不消幾分鐘就入睡了,而且睡得非常香甜,睡眠品質超高,因此對這款睡墊的第一印象極好。我開始思考「重量」與「舒適度」的相對關係



輕量化重要,還是舒適度重要?


過去我常在文章裡提到,輕量化很好,但如果因此犧牲了睡眠品質或安全性,那「輕」也許就不是第一選項

以背包為例,假設要背負10公斤的內容物:
1. 淨重1公斤,無背負系統的輕量包,打包後重11公斤,但背起來卻重得像15公斤。
2. 凈重2公斤,有骨架的傳統登山包,打包後重12公斤,但背起來只有11公斤的感受。

「那輕量包會是最佳解答嗎?」


再以睡墊為例:
1. 淨重250公克,R值2.4,晚上冷到睡不著,連日因睡眠不足造成身體負荷劇增。
2. 淨重550公克,R值4.8,一夜好眠,每天都能精神充沛地面對挑戰。

「那還要堅持輕量化睡墊嗎?」

這兩個提問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對錯,因為自覺體感無法用科學方法測量,而且人會懂得適應裝備與環境。所以我提出這兩個例子,無非是想要強調「輕量化」並非唯一正解,因為「舒適度」也是同等重要的考量


因此可衍伸的第三個提問是:
「有什麼裝備是違反輕量化原則,卻仍想執意帶上山的呢?」

也許是鑄鐵平底鍋和牛排,也許是一把椅子,而我跟呆呆的答案應該就是睡眠系統了。我們可以吃得很隨便、穿得很精簡,但睡眠品質這件事情是絕對不能打折扣的。


今年2月,我跟呆呆到日本上高地健行,並挑戰在雪地上紮營過夜。日本朋友說在嚴冬之中這麼做實在太瘋了,但我們認為只要準備充足,加上累積的戶外經驗,這一晚應該不會過得太辛苦。

入夜後,室外溫度降到-13°C。我們的睡袋是又輕又暖的RAB Mythic Ultra 360(舒適-2°C/下限 -8°C/極限 -27°C),身上還穿了羽絨外套,所以身體躺平的上半部很暖和,但後背部卻因睡墊R值不足而冷得瑟瑟發抖。

▲關於Mythic睡袋和羽絨外套可參考這篇文章:「有幾分努力就換來幾分暖意」ft. RAB MYTHIC 神話輕量羽絨

雖然不至於冷到整晚都沒睡,但隔天醒來身體還是因精神不濟而感到沉重。於是我和呆呆就開始商量,是不是應該要再入手一款R值較高的睡墊,往後才可因應行程需求或氣候變化,攜帶對應的睡眠系統裝備。

到了今年春天,RAB總算推出醞釀已久的充氣睡墊與充氣枕,主打舒適性和保暖度,這一全新系列恰好補足了需求空缺,再加上既有的Mythic Ultra 360羽絨睡袋,我們四季皆宜的睡眠系統終於成形了。



睡眠系統的重要性?


在山上礙於行程的安排,要能睡飽或按照生理時鐘就眠,實在是一件無法勉強的事情。因此關鍵就是睡眠品質,而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第一步就是建立好的睡眠系統,才能讓身體好好放鬆休息,完成夜間的修護。但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認知。

記得很久之前,還是登山菜鳥的時期,我其實並不曉得在山上過夜需要睡墊。這聽起來很扯,但當時確實沒有學習到這方面的資訊。所以我有兩次頗為慘痛的經驗,第一次是加羅湖,摸黑迫降到偉蛋池紮營,整支隊伍沒有人有帶睡墊,就這樣躺在內帳裡度過一晚。還好草很厚,而且擠在一起睡覺,不至於覺得太冷。

第二次跟父親和他的山友走武陵四秀,撿完桃山和喀拉業山,移動到新達山屋時已經天黑。就寢時,我爸拿出一個薄薄的摺疊鋁箔睡墊,他說睡這個就好,我摸了一下,感到狐疑,因為墊子的厚度有跟沒有一樣,就像睡在汽車遮陽簾上,一點效果都沒有。於是我整晚翻來覆去,等到清晨天未亮時所有長輩都起床要去品田山了,我還賴在木地板上,考量腳還帶著傷,索性放棄品田,決定在山屋裡好好休息,否則我拖著疲倦的身體下山一定會很慘。

用身體學了教訓,體認到睡眠系統的重要,所以下山後不久,我就去買了第一個充氣睡墊,往後又睡了好幾種睡墊,至少累積十款以上,總是以「輕」為優先考量。直到在上高地的雪地野營經驗後才讓我開始思考,用稍重但R值高的睡眠系統配件,去交換更好的睡眠品質,其實是很合理的選項

而且認真研究後我發現,RAB睡墊並沒有我想像得那麼笨重,因為和許多同級商品比較後,RAB已經算是輕便的產品了(我發現我會有這個誤解,全來自於睡墊的取樣數還不夠,畢竟,我總是以「最輕」為考量,很容易忽略其他同類型商品)


我永遠記得上鋪這片冰冷的地板⋯⋯(攝於2012年的新達山屋)



以大氣層為名的睡墊系統


今年RAB推出的全新睡墊系統,以大氣層(Atmosphere)的各層級為名,分為 ExosphereIonosphere 和 Stratosphere 三個系列,我覺得是個相當有個性且有巧思的命名系統。

Exosphere是散逸層,或稱外氣層,是地球大氣層的最外層,溫度極高,太空梭和衛星就是在這個高度活動;Ionosphere是電離層,存在於增溫層(Thermosphere)和散逸層之中,用來傳遞無線電信號,也是美麗極光發生的地方;Stratosphere是平流層,溫度上熱下冷,其中臭氧濃度較高的地方也被稱為臭氧層(圖片來源

好了,就此打住。真的不需要知道太多,也不用太糾結每一款睡墊對應的R值和氣層的關係,反正就是一個很酷的命名系統,而那些還沒拿來用的名稱應該就是未來的款式吧 XD

這是這次評測的三款睡墊,原廠均有推出標準尺寸和加大尺寸,對應的R值、厚度、重量和攤開來的尺寸請見圖表(註:台灣代理商引進的款式中,只有橘色和黃色的Ionosphere有進兩種尺寸)

這是官方圖一字排開後的收納體積比較(均為Regular標準尺寸)

跟實際的收納體積差距不大。

*詳細款式、價格、經銷點請洽臉書專頁 RAB & Lowe Alpine Taiwan
*RAB Taiwan 銷售通路:https://bit.ly/3O6QJp0



Ionosphere 充氣睡墊(標準尺寸)





【重點特色】


・厚度 8 cm,極致舒適。
・TILT 熱反射技術,有助於減少體溫流失。
・Stratus™ 化纖隔熱保溫材料,可以保持睡眠溫度。
・重量較同類型隔熱保暖睡墊輕。
・使用空氣和隔熱材料提供出色的保暖性。
・搖籃式設計,左右氣柱較寬,中間較窄,讓使用者可以貼近睡墊中間。
・睡墊表面具有防滑塗層,避免滑落。
・附充氣袋,可快速且衛生地充氣,也可當作睡袋的收納袋。
・薄型雙向閥便於充氣和洩氣。
・附帶維修套件的可折疊收納袋。
・Ionosphere 5.5(橘色)標準款特價$4,580,加大款特價$5,280。
・Ionosphere 5(黃色)標準款特價$3,980,加大款特價$4,680。

這就是Stratus™ 化纖隔熱保溫材料,作用和保暖外套一樣,可以將暖空氣鎖在裡面,是用來隔絕冷空氣的絕緣體。

若是將睡墊拆解開來就是這樣,分為表層、絕緣層、熱反射層、TPU層,也就是如此層層相疊才會有高R值的表現。

在此想要分享一個觀念:充氣睡墊並不是越厚就越保暖。為什麼呢?

根據高橋庄太郎在《山道具》這本書第四章睡墊篇的敘述:「封閉式泡棉睡墊跟自動充氣式睡墊都有厚度,比較保暖。而內部沒有特殊素材、簡單的充氣式睡墊,保暖度就跟厚度無關。」

簡單來説,厚度和舒適度成正比,但不保證保暖度。因為如果沒有在睡墊內層加入絕緣素材,或於內部使用上下分層的氣室結構,身體傳遞到睡墊的溫度便無法有效保存,反而會讓整塊睡墊充滿地面竄上去的冷空氣。所以這樣的睡墊夏季睡起來很涼爽,但冬季反而會覺得更冷。

結論是,我原本使用的超輕量睡墊應該就乖乖使用在夏季、低海拔山區或山屋室內,但如果要冬季、雪地或高山野營,就得準備一張像RAB這種有絕緣設計的睡墊。而在內部加入絕緣材質的睡墊,勢必會讓重量增加,所以想要保暖度足夠,重量是必不可免的負荷(白話文:要為自己準備兩張睡墊啦)


【產品解析】
這是RAB睡墊的包裝方式,相較一般睡墊只用束口袋來說有點精緻。外層有上蓋,用兩條彈性帶捆住,打開來就是內容物。

*Ionosphere 5.5 和 5.0 (橘色和黃色)的包裝方式、內容物,以及充氣、收納方式都相同,所以就以黃色的Ionosphere 5為範例說明。

收納袋內部縫了一塊說明書,教你如何充氣洩氣和收納,也有破洞洩氣如何修補的教學。

修補包也縫在裡面,好處是不會忘記帶,打開來是兩塊透明修補薄膜,以及一塊顏色對應的氣閥橡膠墊。

左邊是充氣幫浦(也可當作收納袋);右邊就是充氣睡墊本體。


充氣閥在睡墊背面,可雙向進出,圖2全部打開是洩氣,圖3只開一半是單向進氣,充氣過程不會漏氣。


如上圖4將幫浦和睡墊氣閥連接後,就可以開始幫睡墊打氣,大概4~5次就可以充飽。

有沒有發現幫浦有兩個緊閉的眼睛呢?這實在太可愛了,就像一隻小象用鼻子在幫忙打氣,到底是誰的點子?RAB要幫他加薪吧!!(以下稱它為小象幫浦)

小象幫浦下面有個帶子,可以用腳踩輔助增加穩定性。但其實這樣做反而有點麻煩,如果不是必要,用一般方式打氣就夠了。

睡墊表面像賓士LOGO的花紋是止滑塗層,有助穩定性,躺上去比較不容易滑動。這個功能超級重要,因為睡在傾斜的地面,尤其是頭高腳低時,很容易睡到半夜發現整個人龜縮在底部。

睡墊底部的面料頗有韌性,不至於太薄一碰到尖銳物就戳破,使用起來比較安心。


充飽後可以發現,左右兩端的氣柱比較寬,中間比較窄,所以趟上去之後身體較能固定居中,可以提升穩定性。


標準版睡墊寬度51公分,兩張擺進雙人帳剛剛好,左右兩邊還有一點縫隙可以塞東西。
▲關於帳篷請參考這篇:如何挑選登山帳篷?解析 Mountain Hardwear “Aspect 2” 輕量帳


最好依照官方建議方式收納睡墊,才有辦法漂亮整齊地收到原廠收納袋。方法是先大致洩氣後,將睡墊三等分折起來,從底部開始往上捲,一邊捲一邊將內部空氣排出,收尾後就可以放到收納袋了。



Exosphere 自動充氣睡墊(標準尺寸)




【重點特色】

・自動充氣 X-Core™ 技術,快速且易於使用。
・自動充飽約30分鐘,也可使用手動或用嘴巴充氣。
・混合矩形結構可提供各種舒適的睡姿,側睡平睡均可。
・薄型雙向氣閥,便於充氣和洩氣。
・附帶維修套件的可折疊收納袋。
・特價$2,500元。


自動充氣仰賴這塊X-Core™泡棉,輕量且具高壓縮性。



充氣泡棉採獨特的3D蜂巢減重結構,具有足夠的支撐力和舒適性,並可藉此減輕重量並減小包裝尺寸,同時氣孔還有鎖住空氣並提高保暖度的功能。雖然重量較重,收納體積也大,卻是三張睡墊之中最好睡的一款,舒適度最接近家用床墊。

所以如果覺得當做登山睡墊太笨重的話,把RAB Exosphere 3.5當作露營睡墊會是不賴的選擇;假設不畏重量和體積,帶上山睡覺會是豪華享受喔!


【產品解析】

包裝方式和Ionosphere相同,但說明書內容不一樣。

主要差別是充氣的方式,官方指引是説把氣閥全部打開,靜置30分鐘後就完成了(也可以用嘴巴吹氣輔助或補強)

氣閥嘴設計和Ionosphere相同。

所以可以套用Ionosphere的小象幫浦,或是市售的電動幫浦(如圖)。這種氣閥接口算規格品,要找到對應的幫浦並不難。

雖然RAB官方説靜置30分鐘就能充飽,但實測後發現大概只能讓睡墊漲到3.5公分厚,需要另外用嘴巴或幫浦加強才能撐到5公分厚。但我始終覺得充飽反而不好睡,建議洩一點氣,身體躺上去才不會覺得硬邦邦。

透光後可以看到Exosphere 3.5內部的泡棉氣室,猶如獨立筒的分佈,讓它雖然稍嫌笨重,卻是舒適度最高的一款RAB睡墊。

表面一樣有賓士LOGO花紋的止滑塗層。

睡墊背面的小凹槽,和地面冷空氣具有一定程度的絕緣效果。


收納方式和Ionosphere略同,大致洩氣後,將睡墊對折後由底部開始捲收,就能穩穩當當地收進原廠收納袋了。如果不是用這個方法收納,應該會收得很頭痛。



Stratosphere Inflatable Pillow 充氣枕




【重點特色】


・厚度10 cm,高度支撐、極致舒適。
・表層面料柔軟、細緻,親膚性十足。
・Stratus™ 隔熱保溫材料,可保持溫暖並有助排除濕氣。
・底層針織絨面防止與睡墊接觸面滑動。
・雙層式設計,枕套可獨立拆洗,清潔衛生。
・定價$1,080元(凡購買RAB任一款睡墊即可以$699加價購)

大致來說,必備的睡眠系統是睡袋和睡墊,充氣枕不是必需品,所以我以前很少帶枕頭,為了輕量化,我總是把用不到的衣服雜物塞到防水袋權充枕頭,若要加強舒適性就會再套一層羊毛魔術頭巾。但其實這並不好睡,所以後來還是乖乖買了充氣枕。

只是大部分充氣枕的材質舒適度並不夠,尼龍的塑膠感很重,親膚性不足外,也很容易在充氣睡墊上滑動,根本無法好好固定在頸部的位置,結果越睡心越累。

但RAB的Stratosphere充氣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雙層設計猶如家用枕頭,分為充氣枕心和枕頭套,既有絕佳的舒適度,也完全克服一般充氣睡墊很難清洗的缺點。輕量與舒適度兼具,我必須說,這真的是我睡過最棒的充氣枕!


【產品解析】

充氣枕收起來又輕又小,不會增加背包的負擔。


通用氣閥可接小象幫浦,或者直接用嘴巴吹氣,三兩下就充飽了。


接觸臉部的正面材質,細緻又親膚,躺起來真的非常舒服。五顆星!


上面兩塊不同材質,正面親膚,背面止滑,和睡墊接觸面真的不太會滑動。


但究竟要如何拆洗枕頭套呢?努力研究後總算找到解法,按照上圖步驟,先將氣閥蓋解開,接著從小孔拉出去,就可以將透明的充氣枕心拉出來了。

枕心長這樣,充飽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具支撐性的氣室結構。

頸椎的支撐性超棒!


拆下來的枕頭套,由此可以看見內層的 Stratus™ 化纖絕緣材料。雖然充氣枕無法用R值界定保暖度,但有了這一層,絕對能有效提升頭部的保暖度。

這麼棒的枕頭才95公克,不買嗎?



實測


【嘉明湖】

季節:4月、春季
氣候:乾燥、晴朗
海拔:約2,880~3,380m
場合:百岳健行

向陽山屋。


嘉明湖避難山屋。

在溫暖的山屋室內,充氣睡墊的R值表現並不明顯,因為床板離地夠高,還鋪了巧拼,很難睡到發冷。但這次的初體驗,很快就讓我和呆呆察覺到,除了躺起來的穩定度和舒適性極佳,RAB Ionosphere 竟然是一款睡起來沒什麼噪音的睡墊,非常值得嘉許!

畢竟大部分的充氣睡墊因為材質的關係,只要一翻身就會在極為安靜的山區製造很大的噪音,吵到自己就算了,最怕的是吵到附近的山友,心裡會很過意不去⋯⋯。就這一點,我也是給五顆星!


【北坑駐在所】

季節:7月、夏季
氣候:晴時多雲
海拔:約1,605m
場合:中級山健行

北坑駐在所位於雪霸國家公園的雪見遊憩區,從遊客中心入口走司馬限林道進入,大概3~3.5個小時就能抵達,而且是官方許可的宿營地,有廣大的腹地,並在五分鐘路程外有充沛的活水可取,可以搭配北坑山和雪見大板根神木等景點,安排兩天一夜的行程。

我們的行程安排是第一天只走到北坑駐在所紮營,第二天再去雪見大板根神木。但隔天起床後發懶,很快就決定原路折返了 XD

左起:RAB Mythic Ultra 360羽絨睡袋、RAB Exosphere 3.5 自動充氣睡墊、RAB Mythic Alpine羽絨外套、RAB Stratosphere充氣枕。

抵達營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背包裡的東西掏出來,將這次用到的睡眠系統一字排開,恰好是一整套的RAB,看起來賞心悅目(羽絨外套不算睡眠系統,但睡覺也許會用到就放在一起拍了)

因為是很輕鬆的行程,我們決定試試看帶這顆有點大的 Exosphere 3.5 自動充氣睡墊,想知道如果真的拿去在山上睡覺會有多舒服。

和呆呆各自幫睡墊充氣。

呆呆和小象幫浦一樣努力呢 😛

為了幫 Exosphere 3.5 完全充飽,也借助了小象幫浦的力量。

加上枕頭和羽絨睡袋,完成RAB睡眠系統大合體!

後來我跟呆呆討論,雖然RAB睡墊比原本我們用的款式還重,會讓整體基重(base weight)增加。但換方面想,RAB這顆Mythic Ultra 360比我們原本同級的睡袋輕了兩百多克,所以一消一長,RAB睡墊+睡袋的重量其實跟原本慣用的組合差不多。這樣想就寬心許多了 🙂

換句話說,整套睡眠系統都採用RAB這套,應該是最佳解法。

在完全天黑前完成用餐,等待入夜後的睡眠體驗 🙂

隔天醒來,智慧手錶偵測我的睡眠品質有81分。不錯噎,比在家裡睡得好 XD


心得是,我跟呆呆都覺得在完全充飽的狀態下,不管是哪一種睡墊,躺起來的舒適度都會打點折扣,所以我們習慣充飽後再洩一點氣,慢慢調整到自己喜歡的軟硬度。RAB的睡墊和枕頭也不例外,洩氣到8~9成滿後躺起來比較不會晃動,身體和頭部比較可以牢固在中間位置,背部與肩頸乃至身體軸線也能獲得更好的支撐。

● 黃色的 RAB Ionosphere 5 充氣睡墊,一如之前的體驗,舒適、穩定,而且安靜。當晚下了點小雨,有些潮濕,但背部絲毫感受不到地面的寒氣,我反而睡到流汗,直到清晨才覺得稍有寒意。

● 藍色的 RAB Exosphere 3.5 自動充氣睡墊,舒適度讓人驚艷,沒有想到躺起來會是如此安穩。雖然厚度不如 Ionosphere,但 X-Core™蜂巢式結構泡棉的支撐性極佳,呆呆說,就跟躺在家裡的床墊一樣舒服。往後如果行程不是太困難,在重量可負荷的程度裡,我會願意持續使用這款睡墊!


****


以上,希望這篇8,000字的睡墊評測能對大家有幫助!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