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二日.特富野古道


徒步日期:2019-09-30
移動距離:約14公里
路線規劃:阿里山遊樂區→特富野自忠入口→特富野部落→特富野步道→達邦部落
宿營地點:達邦部落「后薩民宿
補給方式:阿里山遊樂區便利商店、達邦部落雜貨店
行前建議:走完6.5公里的特富野古道,距離特富野部落尚有約6公里的產業道路,若不打算走產業道路,可以聯絡「逐鹿車隊」在步道終點做交通接駁,約40分鐘車程可以抵達部落。達邦部落機能完整,有小吃店、雜貨店、早餐店,行者可在此獲得充分補給與休息。

路線簡圖:



9月30日,星期一,我們從特富野古道的自忠入口開始行程。這天耳聞有米塔颱風來襲,部分縣市甚至宣布停班停課,手機傳來不少關心的訊息。但其實旁邊有座玉山擋著,加上步道林蔭濃密,風雨不大,走起來輕鬆愜意。

特富野古道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由新中橫公路「自忠」入口至「特富野」,全長 6.32 公里 ,單程步行時間約 4小時,早期為北鄒族人之舊獵徑,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伐運阿里山地區蘊藏豐富的紅檜、扁柏,便沿此古道闢築鐵道(舊水山線鐵道),時至今日昔日運材風光雖已不復見,但仍遺留舊鐵軌、棧道與檜木舊橋供後人緬懷當年蒸氣小火車奔馳於山林間的熱鬧景象。(文字來源:林務局)

柳杉人工林

優美的柳杉人工林是特富野古道最具代表性的林相景觀之一。行走在舊水山線鐵道路段,可觀賞兩旁挺拔的針葉樹林,這些高約數層樓,樹幹呈紅棕色的樹種,是由日本引進的柳杉。柳杉的樹幹通直,且生長快速,是日本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台灣早期引進並大量造林,適於海拔900~2,200公尺的山區,由於從日本吉野地區引進,民間稱之為吉野杉或日本杉。

日治時期特富野古道即是當時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攀登玉山的路線,也是當時登山人士攀登臺灣最高峰玉山的主要途徑。 1941年日本政府為擴大阿里山森林資源的開發,將古道東段鋪設鐵軌成為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線,以運輸砍伐下來的檜木。 1971年間 臺灣禁伐天然林,森林火車停駛、鐵道廢棄,2001年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重新整建特富野古道,原水山線路段 較平緩,沿線仍保留多處軌道及木棧橋,甚至避難用的防空洞。(文字來源:林務局)

6.32公里幾乎沒有明顯爬坡,非常適合親子散步。不走整段山海圳的話,也非常推薦到這邊走走,是夏季避暑走走的好地方。

殘存的水山線鐵道部分遺跡。

山椒魚為冰河時期孑遺生物,多分布在大陸和日本等溫帶、寒帶地區,臺灣的山椒魚是唯一分佈在亞熱帶地區之類群,一般推測是冰河時間擴散到臺灣,冰河退卻後存留在臺灣高山上,族群呈現小島嶼的不連續分布狀態。

阿里山山椒魚,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溫度攝氏20℃,中高海拔原始針葉林或闊葉林底層近山溪的陰暗潮濕處,習性隱蔽,白天躲藏在石頭或朽木下,在晚上活動。山椒魚是用皮膚及肺呼吸,所以皮膚必須隨時保持濕潤,以利氣體交換,太乾燥的土壤會使山椒魚體表失水而呼吸困難,食性偏愛體型較小的蜘蛛或水生昆蟲,於每年冬季繁殖。(文字來源:林務局)

久仰的徐如林老師是這天的特別來賓,在隊伍中擔任解說和領路的角色。徐老師有豐富飽滿的知識,歷史、人文和自然有關的資訊都難不倒她,而且態度非常幽默風趣,談起話來沒有壓力,感覺就像隔壁親切的阿姨或鄰居一樣,讓我們受益良多,為接下來的旅行鋪陳出一幅清晰完整的藍圖。

站在呆呆身邊顯得特別嬌小的徐如林老師,本人實在太親切了太可愛了!呆呆問道如果生活中遇到挫折會想要上山嗎?

徐老師回答:這哪需要「想」?我都直接上山啦!以前和楊南郡老師吵架,我就把兩個孩子丟給他自己跑去山上走個幾天。楊老師受不了這苦差事,就會來和我求饒。

阿里山山區滋養著鄒族人,在此狩獵、生活、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相傳在上古時代,洪水淹沒了大地,鄒族的祖先遷居到玉山頂避難。等到大洪水退去後,大神才率領族人下山,並在特富野建立第一座「庫巴」(鄒語 kuba),族裡的長老相信,通往玉山的特富野古道,就是天神率領鄒族祖先下山的路徑。(文字來源:林務局)

魚眼草。

檜木棧橋的遺跡。

步道至此約3.7公里,接下來是往特富野部落的下坡路段,很多人會在此折返,因為沒有交通接駁只得回到起點。我們則是短暫休息後繼續往前走,只是這時樹林裡也開始下雨,還好,步道很工整,不必擔心路面濕滑或泥濘難行。

下坡路段隨著海拔降低,林相開始出現變化,是後半段的一大看頭。



特富野部落



抵達特富野部落。

山海圳的「聖山之路」和「原鄉之路」範圍涵蓋塔塔加至曾文水庫,距離約95公里。若是把地圖攤開來看,可以發現路線其實和曾文溪大致並行,沿途經過的幾個鄒族部落(特富野、達邦、里佳、山美、新美和茶山)是這段路線最具看頭的重點,部落的神話、歷史令人著迷,與當地居民對談後,也對鄒族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

鄒族人相信,在上古時代大地曾有洪水來襲,部落的人們和動物一路往曾文溪上游逃難,最後逃到了玉山和阿里山一帶。但眼見洪水遲遲不退,鄒族人便派一隻小鳥去下游查看,這才發現有一尾大鰻魚堵住出水口,大水因此遲遲無法退去。族人因此拜託一隻大螃蟹去夾了鰻魚的肚臍,鰻魚身子一痛就呼溜溜地跑走。洪水終於退去,鄒族人便在現今的達邦建立第一個部落,也蓋了一座庫巴(Ku-Ba,男子聚會所)。




鄒族人以茅草為頂的建築,是十分具獨特的部落景觀,其中又以男子聚會所庫巴「Kuba」最具代表性,會所是男子活動的中心以及舉辦部落儀式的重要場所,亦象徵鄒族文化的宇宙觀與社會觀。而根源於生活所發展出的皮雕、藤編、木雕工藝,在在展現鄒族文化的智慧與美感。(文字來源:林務局)


庫巴是鄒族大社的特有建築,只存在於「大社」,也就是特富野和達邦部落現存的兩座庫巴。

部落路邊石壁上的石蓮花。

路邊的火鳥蕉(金鳥赫蕉)

阿里山的咖啡樹在路邊隨處可見。

下特富野古道後,可以從「特富野步道」走到距離不遠的達邦部落。

特富野步道的竹林。

非常值得走一趟,但是竹林裡的蚊子有夠可怕,記得防蚊。

好大一棵台灣欒樹。



達邦部落



雨後,在達邦部落看見巨大的彩虹。這兒也是今晚要下榻的地方。



隨後出現的夕陽。


后薩民宿的貓咪們。(民宿主人大概養了20幾隻貓咪)



貓奴此生必定要去探訪的部落就是達邦!唯一指定后薩民宿


晚上經過一戶人家正在處理曬乾的愛玉籽,好奇打了聲招呼後被邀請入門。主人莊先生很親切也很熱情,端出一鍋愛玉凍請大家吃,還讓我們實際練習如何將剖半曬乾的果實由內往外翻的技巧。

愛玉是臺灣的特有植物,換句話說,全世界只有臺灣有愛玉這種植物。但老實說,長這麼大、吃過這麼多愛玉,還真沒親眼見過愛玉長什麼樣子。從特富野古道進入部落的路上,看見爬滿大樹的野生愛玉,長相和尺寸看起來像普通的土芒果,很納悶究竟要如何轉變成晶瑩剔透的愛玉凍?

透過操莊先生詳細的解說,知道愛玉是爬藤植物,野生種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長得茂盛,而且愛玉是公母異株,得靠肉眼看不見的榕小蜂幫忙授粉。在阿里山,特別是鄒族部落分佈的地區特別適合愛玉生長,所以當地人都有吃愛玉、種愛玉的文化和習慣。

學習如何將曬過的愛玉籽由內往外翻。但看來簡單的動作,實際操作起來有些難度。

外翻的愛玉還得再曬過一段時間,才能將一顆顆的愛玉籽用湯匙刮下來。而所謂洗愛玉,就是將這些愛玉籽放進濾袋裡用清水搓洗,待靜置一段時間後就會凝固成愛玉凍。

在輕鬆的言談中莊先生還提到,部分鄒族人過去的生活範圍其實在台南的安平,幾百年來因為外來政權和政治版圖的重劃,族人才慢慢遷移至現今阿里山一帶。我很驚訝,因為這條四百多年來的遷移路線,正是山海圳一路穿越的所在。

感謝主人和家人無私熱情的接待,讓我們有一個特別又溫暖的部落體驗 :)

部落偏鄉的小確幸:雜貨店 :)


最後,如果對鄒族神話有興趣,非常推薦看看下面這部短片,結合真人、特效與3D動畫,精緻又細膩的內容讓人在短時間內體會鄒族的淵遠流長的精神與傳說。




系列文章


【山海圳】從海濱迎向高山的溯源之路
【山海圳】聖山之路|第一日.水的起點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二日.特富野古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三日.秘密遊在一六九縣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四日.世外桃源里佳部落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五日.茶山部落混日子的老村長
【山海圳】大圳之路|第六日.連結山與海的關鍵四公里
【山海圳】內海之路|最終日.山與海的距離很長,也可以很短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