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圳】內海之路|最終日.山與海的距離很長,也可以很短


徒步日期:2019-10-05
移動距離:約70公里
路線規劃:焙社→西口工作站→烏山頭水庫→山海圳自行車道→海佃國小→鹽水溪口濕地
補給方式:市區補給
行前建議:由於是事先將單車運送至前一夜的住宿點,所以可以在這天一出發就騎乘單車。若無特殊安排,按照官方設定,此一路段可徒步或搭公車進市區後轉乘台南的T-Bike,完成山海圳初始建設的單車路線。

路線簡圖:
第一段:由西口工作站延174縣道往烏山頭水庫。

第二段:由烏山口水庫接善化的茄拔後,轉至南科。

第三段:自南科往鹽水溪排水線旁的單車道,一路往台江的鹽水溪口濕地,也就是山海圳的起終點。



10月5日,星期六,這天我們切換成單車模式,要用雙腳踩踏完成最後的路程。等等,不是徒步之旅嗎?怎麼會騎單車呢?其實,山海圳是一條鼓勵使用多元載具的步道,意即你除了使用雙腳,也能利用單車、大眾運輸,甚至搭便車的方式去完成這條串連山與海的國家綠道。形式可以不拘,重點是這趟旅行的意義。


大概七點在仙湖休閒農場醒來,雖然時間還早,身體卻能感覺到經過充分的休息。不得不說是這七天以來睡得最沉的一晚,有可能是床很好睡、環境很靜謐,也有可能是昨天的東西口健行真的有累到。

仙湖是快樂農場,所有動物都是寵物,可以自由在草地上亂跑(小豬除外,因為狗狗會去追咬)

清早有夠熱鬧,啼叫聲不絕於耳,我們就在這樣的室外環境安靜地吃早餐,準備迎接旅程的終點。

狗狗名字是Porsche,就是保時捷。最喜歡玩你丟我撿的遊戲,但丟出去的東西絕對不會奉還⋯⋯


無邊際水池的倒影。

可惜這天的天空依然灰朦朦,否則從獨立山的仙湖有可能可以看見環繞周圍的雲海,而這也是「仙湖」這名稱的由來。

這是仙湖農場的「望仙亭」,而我們正和仙湖的主人一起望仙⋯⋯

這天的起點:西口小瑞士,也是烏山嶺東西口步道的起迄點。這座天井並非天然形成,而是因為地勢落差,藉一地下涵洞,將流自烏山嶺引水隧道的水引導至下方的柚子坑溪河道。大量的水流往下傾瀉,因此形成這麼一個奇特的景觀。

看一下維基百科的圖片就能一目瞭然。日治時代,八田與一建造的烏山嶺引水隧道舊線將曾文溪水引導到西口,並藉由地勢落差以天井將水流瀉至下游水庫。由於舊線已經使用快90年了,所以政府決定於2013年開鑿新線,預計2020開通啟用。

昨天走得很辛苦的烏山嶺東西口步道,路徑位置大概就是橘色舊線的上方。

為了致敬山海圳前身的「台江山海圳綠道」自行車路線,在徒步旅行的最後一天,我們切換為單車騎乘模式,接力完成剩餘的七十公里。這也是為了呼應山海圳鼓勵以多元載具完成路線的初衷。(意思就是除了步行以外,可以使用單車、公車甚至攔便車的方式完成這177公里)

單車大概在一個月前就先用車子載到仙湖農場放著了,Brompton是我們平常就會拿來代步和旅行的工具,非常方便!

初號機、二號機,同步率400%!出發!

往大海的方向衝刺吧!(其實沒有這麼熱血啦)


實際騎乘是如此地平靜

騎在嘉南大圳的官田溪渡槽橋上,可以看見下方的鴨寮和官田溪水道。

嘉南大圳官田溪渡槽橋築構於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西元1922至1930年間設有鐵道,為提供建築烏山頭水庫大壩重要的砂石運送道,其建造年代更早於烏山頭水庫大壩工程。昭和9年(西元1934年)後拆除鐵道,改鋪設鋼筋混凝土橋面,兼具「交通道路」與「輸水管路」的複合功能,對臺灣南北交通、經濟發展均具重要貢獻,富歷史文化價值;同時為過去與現在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文化景觀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響區域發展深遠。(文字來源:台南市文化局)

其實,騎在嘉南大圳的時候我一直想到一個畫面,想著想著不禁就偷笑了起來⋯⋯

我彷彿一直聽見八田先生在對我高喊加油呢!!!(瞧那爽朗的笑容)

畫面來源請見電影《KANO》預告片段

甲子園!甲子園!甲子園!

在曾文溪渡槽看見曾文溪和兩岸的芒花,不禁驚嘆竟然已是如此廣闊的河道。若不是從山頂走下來,一路看著曾文溪的各種型態,絕對無法感受到當下的激動。

在安通路(鹽水溪排水線)上的自行車道衝刺!

終於在天黑前抵達台江出海口了

臺江內海為17世紀臺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簡稱臺江,現亦多寫為台江,「內海」(lāi-hái)則為台語「潟湖」之意。此湖位於台南海岸邊,是為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長度約為數十公里。而內海中最大島嶼為大員。

清朝時,潟湖因曾文溪改道等因素而日漸淤積,淤積後,最普遍的用途是闢為魚塭。目前台江內海較大的遺跡是四草湖及鯤鯓湖。前者匯流鹽水溪、竹筏港、運鹽古運河、嘉南大排等河川,在安平及北汕尾之間出海,也是昔日安平舊港的所在地;後者則於戰後改建成為安平新港。(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預期中的夕陽應該更加燦爛,但是沒有關係,我們完成了這條步道,每一晚都有床鋪,每一天都有熱食,而且一路平安,沒遇到什麼大風大雨。從海走到山,再從山走到海,人生能有這樣的經驗夫復何求呀。

為了讓雙腳實際踏進水裡感受大海的浪潮,我們抵達終點後馬上將單車收好放進車廂,一行人驅車前往漁光島,在最後一刻的餘暉照耀下,赤腳踩進水裡,完成從山到海的小小儀式。


從海到山,從山到海,謝謝你呀,這雙腳。

山海圳的主要倡議者吳茂成老師兩年前曾為文寫道:「在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倡議之路的提醒——走路就是寫作,更是研究,為台灣而走,為環境而行!歸來,如何把經驗化為知識,這是另一條義行反思之路。把走過的路,化為魚眼地圖的圖像,化為文字的情景,翻轉走路經驗的長度與廣度。」

走路就是寫作,這短短六個字讓我反覆思量。去年也是差不多這個時間,我們從鹿港海岸線出發走到玉山山頂,完完整整地從海走到山。那段徒步因獨具個人意義而在心裡鑿斧甚深,是思考自己從何而來又該往哪去的旅程。這次有機會挑戰從山走到海,再一次用腳、用心去丈量山與海的距離,視野獲得了更新,也感受到身體深處生鏽的齒輪又重新運轉了起來。

前幾日從高處俯瞰深遠的溪谷,曾文溪看起來只是寬度幾公分的水流罷了,但下午行經曾文溪渡槽時,從大橋上看見曾文溪和兩岸的芒花,不禁驚嘆竟然已是如此廣闊的河道,內心激動難以平復。

山與海的距離很長,也可以很短,端看用什麼尺度去衡量。曾經以為很遠的距離,也是憑著一個又一個累積的步伐所完成。如同一顆水滴,看來微不足道,隨時都有可能被蒸發,卻能從涓涓細流形成百倍大千倍大的滾滾河川。

如果想要實踐這樣的徒步旅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開地圖,設定一個想去的地方,那可能是一座山或一片樹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出家門。走路就是寫作——去寫一篇屬於自己的故事吧



系列文章


【山海圳】從海濱迎向高山的溯源之路
【山海圳】聖山之路|第一日.水的起點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二日.特富野古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三日.秘密遊在一六九縣道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四日.世外桃源里佳部落
【山海圳】原鄉之路|第五日.茶山部落混日子的老村長
【山海圳】大圳之路|第六日.連結山與海的關鍵四公里
【山海圳】內海之路|最終日.山與海的距離很長,也可以很短


————————————————————
 歡迎追蹤交流 ▸ Facebook ▸ Instagram
————————————————————

留言

  1. 您好,想請教您騎自行車時的這雙鞋是什麼牌子的?很好看!謝謝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