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貼文原載於:TaiTai LIVE WILD
步道行走日期:2019/11/11-12
我的疑惑是:「山怎麼可能被爬完呢?」
相較山的無垠,人類的足跡僅只是螞蟻走過摩天大樓的路徑,甚至更微不足道,無法用任何尺度衡量。那麼既然山是那麼無窮無盡、無法用數字量化,我漸漸認為登山這件事情只能劃分為0和1:沒爬山和有爬山。
然而廣義來說,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大小不一的山上,也都曾經用不同的方式經過、抵達或攀越一座山。所以登山或不登山只是一種心境罷了,換句話說,這世界只分成自認為登山的人與不登山的人,沒有爬完幾座山這回事。
郡大山
一開始步道的採光很不錯,預告晴朗的大好天氣。
水鹿很愛尻這邊的樹皮,照片放大看還可以看到鹿角的刮痕。
郡大山的名物:箭竹林。號稱大自然的人肉洗車機,只要下過雨或是有露水,即使穿整套雨衣褲也難逃全身濕透的命運(還好這天超級乾燥又晴朗)
30分鐘就能抵達望鄉山,接下來就是在暴露的稜線上上下下,享受鑽箭竹林的快感。另外,像郡大這種郊山化的百岳,著實不需要這麼多登山條去指引方向吧?
山下的部落與農家。
喝咖啡慶祝一下!GSI的Microlite保溫瓶挺威的,空瓶重288公克,可以裝720毫升的飲料,以這容量來說是同級產品裡數一數二的輕。
走的時候是11月中,等12月再過去應該會有更多顏色的變化。
曬到要變木炭了,建議多帶點飲用水和防曬用品。

穿梭箭竹林有種摸黑爬山的感覺,因為看不到周圍的景色,所以能夠很專心地爬山,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穿梭箭竹林有種摸黑爬山的感覺,因為看不到周圍的景色,所以能夠很專心地爬山,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遠方的阿里山山脈。
右邊是郡大山的稜線,有一小撮樹林已經變色,超級漂亮。後方是台21線與和社溪谷。
左上角是玉山群峰。
往郡大山的稜線一路都有非常開闊的視野。前方左邊是陳友蘭溪谷的東埔,右邊是和社溪谷的和社。遠山則是阿里山山脈。
左起玉山東峰、北峰、主峰,超級清楚。
前一晚夜宿的郡大林道就隱身在這片色彩繽紛的山林裡。
後面是阿里山山脈。
郡大北峰。
這次出發前看了紀錄,發現距離上一次走郡大山正好已過了十年。記憶很模糊,我只記得林道的車程好久、好晃,山上的箭竹林好高、好密,接著搖搖晃晃搭車下山,其它記憶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這次再訪郡大,特地抓了僅存一張尚可辨識背景的舊照片,沿途拿著手機比對,想要回到一樣的地方取景合影,終於在抵達郡大北峰的時候找到當時拍照的地點。我比對照片和眼前的風景,發現草差不多一樣高,就連每一棵樹叢的分佈位置都沒變。但是我不一樣了,變了很多,而10年前一位同行的大叔隊友已在今年因病辭世。
他是父親的山友,體力很好,隊友總笑稱他是「一個沒有心臟的人」,因為他走路速度超快,上下坡彷彿都不會喘。印象中好像完百了,或者沒有,反正數字很接近的樣子。聽說他過世前變得很憔悴,但在我記憶中他永遠是個強壯的人、是一位登山愛山的人。0或者100其實沒有差別。
登頂後,我站在郡大山頂往南方的邊坡觀望,發現遠處有一座小水塘,還有幾條細細的路徑,似乎還能繼續走下去。但我終究沒有過去看看,三角點這道終點線緊緊把人綁住,讓人產生往前已無路可走的錯覺。
但其實路還很長啊。山與山、稜脈與稜脈,彼此緊緊相連,甚至深入海底通往世界,怎麼可能走得完呢?但令人慶幸的也正是這個「錯覺」,讓我們能夠踩住煞車、折返、回到起點。
稜線上依然有很多箭竹林要鑽,從隙縫中可以看見西巒大山和遠處的合歡群峰與雪山。
他是父親的山友,體力很好,隊友總笑稱他是「一個沒有心臟的人」,因為他走路速度超快,上下坡彷彿都不會喘。印象中好像完百了,或者沒有,反正數字很接近的樣子。聽說他過世前變得很憔悴,但在我記憶中他永遠是個強壯的人、是一位登山愛山的人。0或者100其實沒有差別。
登頂後,我站在郡大山頂往南方的邊坡觀望,發現遠處有一座小水塘,還有幾條細細的路徑,似乎還能繼續走下去。但我終究沒有過去看看,三角點這道終點線緊緊把人綁住,讓人產生往前已無路可走的錯覺。
但其實路還很長啊。山與山、稜脈與稜脈,彼此緊緊相連,甚至深入海底通往世界,怎麼可能走得完呢?但令人慶幸的也正是這個「錯覺」,讓我們能夠踩住煞車、折返、回到起點。
稜線上依然有很多箭竹林要鑽,從隙縫中可以看見西巒大山和遠處的合歡群峰與雪山。
越過好多個假山頭之後,終於要登頂了。
到啦!
左上角的山很好認,就是台灣第二高的雪山主峰。
大叔不約而同拍起環景照,兩個人同時高舉相機慢速轉圈的樣子有夠可愛。
元氣彈!
晴朗無雲,是認山頭的好天氣。
帽子:Yamatomichi
衣褲:Haglofs
內搭:Odlo
靴子:Keen
衣褲:Haglofs
內搭:Odlo
靴子:Keen
帽子:Houdini
衣褲:Haglofs
靴子:Keen
靴子:Keen
上次去郡大山是一月,印象中沒見到這麼豐富的顏色,想看這片風景得把握11~12月的時間囉!
回程的遠山更迷濛了。
再會了郡大山,說不定10年後會再來走一次,看看我們彼此有什麼改變?
CAMP & HIKE 系列文章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交流!